歐陽修:23歲中進士,兩次被造黃謠,三次仕途被貶,留下千古文章
2023/06/01

ADVERTISEMENT

在這封書信中,歐陽修首次提出「重道以充文」,也就是「文道統一」的文學主張。在《送徐無黨南歸序》中,歐陽修進一步確立了「文道統一」的主張,直接批判了不重視內容只重視浮艷辭藻的文風。歐陽修「文道統一」文學主張在這兩篇文章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

如果文章脫離生活實際,那麼就沒有意義了。這是對韓愈提倡的古文運動的繼承和發展。這篇文章不僅論述了文章與現實生活的關系,而且論及了文學創作和現實的關系。這封信也是一篇非常有名的理論綱領,對古文寫作有重要意義。

改革駢體文,推動古文運動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曾鞏前來參加科舉考試,他和歐陽修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兩人亦師亦友。這位後來和歐陽修同樣位列唐宋八大家的青年學子,在禮部應考中竟然名落孫山,因為禮部的應考標準是毫無內容、只是玩弄詞句的「四六駢體文」。

歐陽修認為曾鞏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後來的事實證明歐陽修確實是慧眼識珠,為了勉勵這位青年才俊,歐陽修在送別曾鞏回家時寫下贈言《送曾鞏秀才序》。

在這篇文章中,歐陽修為曾鞏這次的落榜而感到惋惜。「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他充分肯定了曾鞏的才學;「有司又失之」,同時他嚴厲地批評了當時以駢體文取士的科舉制度。

ADVERTISEMENT

歐陽修堅定踐行的古文運動,就是為了改革當時文壇上盛行的駢體文,這兩種文學觀點是截然相反的。

駢體文苛求辭藻華麗卻內容空洞,而歐陽修提倡的古文革新是追求文道合一,文章要有現實意義。在文中,歐陽修表達了自己堅定的立場,很明顯,歐陽修的寫作風格與駢體文已經勢不兩立了。

15年后,當50歲的歐陽修以翰林學士的身份擔任科舉考試選拔工作時,他毅然決然地改革了科舉考試的制度,直接廢除了駢體文取士的制度,提倡科舉考試的寫作要以平實致用的文風為主。

正是在這次考試中,蘇軾、蘇轍、曾鞏等人被錄取,可以說這次考試的意義是非凡的,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凡的。 至此時,歐陽修領導的北宋古文運動,才真正取得完全成功,結束了駢體文在文壇上長達六百年的統治地位,這也是歐陽修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歐陽修以其超凡的眼光和卓越的識人之明,為北宋文壇乃至整個文學史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這些被錄取的考生中有的成長為北宋文壇的扛鼎人物,有的也以精美絕倫的散文藝術成就而流傳千古。

ADVERTISEMENT

歐陽修在推行古文運動的同時,當然也招致了強烈的反對聲音,在這次的科舉考試中,以擅長寫駢體文(當時叫「時文」)的考生們就名落孫山了,他們一時無法接受這種結果。

有一次,歐陽修上早朝的時候,他們在大街上就將歐陽修圍住,任意指責辱罵,有的學生還寫了「祭文」送到歐陽修的家里。由此可見當時的文壇斗爭是很激烈尖銳的,歐陽修頂住了壓力,義無反顧的推行古文改革,也為古文運動的成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改革墓志銘

歐陽修在創作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的挑戰,很多人不喜歡他的文章,對他的文章風格不屑一顧。

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歐陽修的好友尹洙去世后,他為亡友寫了悼文《尹師魯墓志銘》。時人對這篇墓志銘文妄加非議,說歐陽修不近人情;尹洙的家屬也不滿意這篇墓志銘,認為對家屬的評價太簡單了。

這是對歐陽修極大的挑戰,也對古文復興運動帶來了挑戰,歐陽修面臨艱難的抉擇時,他選擇了堅持,于是寫下了《論尹師魯墓志銘》。

ADVERTISEMENT

歐陽修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因為在唐宋時期,墓志銘文多是一些陳詞濫調,是套路式的文章,文風也是隨意夸飾,有的墓志銘文甚至與墓主人的生平活動大不相符。

歐陽修在給尹洙寫的墓志銘文里一反常態,是以實事求是的嚴肅態度來寫的,這與當時流行的墓志銘文風格截然相反,這是歐陽修憑一己之力對墓志銘文發起的一次改革。

與其說這是一篇作者對自己作品自我分析評論的文章,還不如說這是一篇論辯式的、作家探討創作經驗的文章。歐陽修在文章中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問題。

歐陽修認為墓志銘一定要客觀真實,實事求是,不能隨意夸飾,要對墓主人做出客觀的評價,這是其一。在對墓主人生前的事跡描寫中,歐陽修提出要重點選材,一個人生前會有很多重大的事情,要選取最能反映墓主人性格特點的事跡寫進去,也就是文中說的「止記大事」,這是其二。

歐陽修提出墓志銘文的寫作要「文簡而意深」,用簡潔流暢的語句表達文章的主旨,生僻難懂的語句字詞最好不要采用,這是其三;歐陽修認為墓志銘應該遵從「其語愈緩,其意愈切」的藝術表現手法,這樣才會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形成一種抒情委婉的的風格,這是其四。

歐陽修有他追求的文章風格,他是古文改革的踐行者,從這篇墓志銘文中就能看出來。

ADVERTISEMENT

他不會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而放棄自己的寫作原則,他是以一個歷史學家實事求是的嚴肅態度來寫這篇墓志銘文,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其實歐陽修本身就是一位歷史學家,他以一己之力,耗時二十年撰寫完成了二十四史之一的《五代史記(新五代史)》,而且和宋祁合作完成了《新唐書》,一個人獨自參與兩部史書的撰寫,這也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提出「窮而后工」的詩歌創作理論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55歲的歐陽修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一職,這一年他為梅圣俞的詩集作序。梅圣俞是現實主義詩人,主張詩文平淡、樸實反對艷麗,他的詩文風格與當時的「西昆派」針鋒相對。

梅圣俞和歐陽修志同道合。歐陽修還為梅圣俞的詩集寫了序言在《序》。這雖然是一篇詩集的序言,但序言的主題卻不是單純的評論詩歌,而是提出詩歌創作的主張和理論。

在首段歐陽修就提出了詩歌創作「窮而后工」的理論;第二段中歐陽修評論了梅圣俞的詩歌,對梅圣俞詩歌的特點做了分析,并且贊譽了梅圣俞詩歌平淡樸實、先文后詩、以文襯詩的特點。歐陽修也因此而十分推崇梅圣俞「清新質樸」的詩風。

ADVERTISEMENT

歐陽修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借「長老」和「世人」的反映充分肯定了梅圣俞詩文取得的高度成就,最后一段中交代了作者收藏和編輯梅圣俞詩集的經過。

這篇序言論點鮮明,「窮而后工」的詩歌創作理論是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色的,也是北宋詩歌創作的理論,奠定了宋詩的格調。

《序》一文有敘有議,字里行間飽含著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也表達了作者對梅圣俞一生窮困潦倒、懷才不遇的同情。這篇序言是歐陽修的力作,也是他古文和詩歌創作理論中的代表作品。

<梅圣俞詩集>

<梅圣俞詩集>

小話詩詞

歐陽修除了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外,他在史學上的成就也是很高的,就像前文說過的,一人獨自參與了兩部史書的撰寫。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歐陽修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五歲。

歐陽修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一生在古文復興運動的道路上努力前行,盡管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和挑戰,但是他都選擇義無反顧的堅持。他寫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對駢體文和時文的回擊,是對日益落伍、日漸式微、已經無法跟上時代步伐的舊文體的革新。

歐陽修有著強烈的社會擔當,他沒有選擇隨波逐流,他在古文復興的道路上實現了自我價值,他也是古文復興運動中最重要的人物,上承唐代韓愈和柳宗元的余勇,下啟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北宋著名文學家的文風。

蘇軾在評價歐陽修時說道:「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這是從四個方面高度評價了歐陽修,是說他在古文理論上的成就和韓愈是一樣的;他在養學才能、品德風范、制誥論證方面的成就就像中唐時期的著名宰相陸贄;他在史學方面的成就可以比肩司馬遷;他的詩歌清新、自然、流暢,又有李白的俊逸之氣。

ADVERTISEMENT

歐陽修是一位學者型的官員,他在文學和史學方面的成就是世人所稱道的。其實他還寫過《六一詩話》,開創了新的文學體裁「詩話」體,為后世詩歌理論的發展,提供了一種簡便而靈活的方式。

語言的簡潔流暢,風格的清新自然,這正是歐陽修畢生追求的目標,他在散文和詩歌創作方面提出的理論為古文運動注入了新鮮的氣息。用「文如其人」來形容歐陽修是準確的。

歐陽修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堪稱楷模的人格和堪為人師的文章,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隨者,在他和他的追隨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古文復興運動達到了頂峰,同時也開創了宋代文學繁榮昌盛的局面。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