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講究一個認識論,認識的東西越多、越清楚,人就越聰明,對自己就越有利。而在所有需要認識的東西中,認識自己,可以說是人最大的智慧,甚至比認識世界都重要。
事實上,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已經提出了「認識你自己」這一振聾發聵的觀點,并成為代代相傳的名言警句。然而,盡管人們都知道認識自己的重要性,但真正能做到的卻永遠是少數,現實生活中,多少人敗就是敗在了認不清自己上!那麼,人到底要認識自己的什麼呢?牢記以下這六點,認識自己,你的人生就會越來越順。
一、認識自己的過去。
人的一生是由過去、現在和未來組成的,過去的雖然已經過去,難以再挽回,但并不代表過去并不重要,因為現在的你正是由過去的你所造就的,你現在的成功或失敗,都是由你過去的作為所決定的,你過去做出了怎樣的選擇,決定著現在你有什麼樣的人生。
認識自己的過去,主要是認識過去的成功與失敗,從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對于過去的成功,你可以自豪,可以引以為傲,但是不能自大,不能得意忘形。因為你過去的成功,往往是由許多原因綜合造成的,比如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朋友和他人的鼓勵,同事和上司的幫助,等等;對于過去的失敗,要汲取教訓,但不要因此就看輕自己,更不能自暴自棄,要明白失敗不一定是個人不夠努力,還可能是時機不到,或者是因為環境太過惡劣,等等。
對于自己過去的成功和失敗,要有客觀的認識,不盲目樂觀,也不消極自卑,不要太過在乎,但一定要從過去的成敗中有所收獲,借此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二、認識自己的現在。
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叫「活在當下」,強調的是現在的重要性,的確,比起已經發生的過去和還未到來的未來,現在無疑是更加重要的。不過,要活在當下,珍惜當下,享受當下,關鍵就是認識自己的現在,認識自己的現在處于什麼樣的狀態,有什麼樣的興趣愛好,應該樹立怎樣的目標、做出怎樣的選擇。也就是說,認識你現在有什麼、要什麼、做什麼等比較現實的問題。
知道什麼是果斷、什麼是武斷,區分清楚勇敢與沖動,認清平淡是福和隨波逐流的區別,正確評價自信與自負、冒險與創新、執著與頑固……像這些只有一線之隔的詞語,很多人其實是難以分清楚的,但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你是否清楚地認識自己的現在。所以,認識現在,把握現在,關鍵是要保持足夠冷靜與客觀,做出足夠準確的判斷與選擇。
三、認識自己的環境。
人與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從出生的那一刻到生命走向終結,人都是活在環境中的。不一樣的環境,自然會對人有不一樣的影響:處在好的環境中,人的生存和發展一般來說就會好點,而處在壞的環境中,人的生存和發展相對就會艱難一些。
不過,環境對人的影響雖然是巨大的,但并非定論,人還可以改變乃至戰勝環境。比如,有的人出生和成長的環境很差,但卻沒有選擇向環境認輸,而是在認識環境的前提下,頑強地向環境發起挑戰,最終突破環境的桎梏,開創嶄新的人生局面。
向環境發起挑戰且戰而勝之的例子,有很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比如戰國時期蘇秦的「懸梁刺股」,西漢匡衡的「鑿壁偷光」,還有小學課本里王冕的「放牛畫荷」,都是在認識自己沒有好的環境以后,通過努力戰勝環境的例子,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的榜樣。
四、認識自己的能力。
雖然儒家有「人人皆可成圣」的說法,西方成功學也強調說「沒有不可能」。但不可否認的是,人的能力是有區別的,也是有高低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佛陀、孔子、孟子、王陽明乃至曾國藩那樣的圣人,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很多事情也的確是不可能的,即便你付出所有的努力,爆發出所有的潛力,有很多事情也是你能力之外的。
所以,人一定要認識自己的能力,搞清楚自己適合什麼和不適合什麼、擅長什麼和不擅長什麼、能干什麼和不能干什麼,做到揚長避短,對自己的能力做到清楚認識、善加運用、充分發揮,人生才會越來越順。
五、認識自己的家庭
人是家庭的一分子,一個好的家庭,對人的幫助之大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家庭不是決定人生的的唯一因素,要認識到即便家庭條件不好,也不要選擇抱怨,不要抱怨你的父母、兄弟和愛人,也不要抱怨自己,要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家庭條件的不好。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的家庭條件可以說是極差的,不僅窮苦,而且家人接二連三地死去,早早地就承受了人間的大不幸,可他通過自己的奮斗與努力,卻開創了一個大明王朝。
六、認識自己的志趣
認識自己,還要認識自己的志趣,也就是志向和愛好,知道自己最想要和最喜歡的事情是什麼。不管是喜歡寫作,喜歡與人打交道,喜歡挑戰,或者就是喜歡賺錢,只要認識到是自己的志趣,那就會心安理得、心甘情愿、充滿激情、持之以恒地去做,也就容易做出成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