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老話:「養兒一百歲, 長憂九十九。」
這一句話足以說明養育兒女,註定是操不完的心。
從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天起,父母焦慮和擔憂也隨著出現:「奶水不夠怎麼辦?輔食吃些什麼才能補充足夠的營養?寶寶多大了可以分床睡?
送孩子上幼兒園,忍不住擔心孩子在園裡吃得好嗎?哭了嗎?有沒有同學欺負他?
上了小學,又開始焦慮孩子能不能遇到好老師、學習跟不上怎麼辦、和同學處不好怎麼辦……
老人們常常安慰年輕的父母:等孩子上幼兒園就好了、上小學就好了、等他成年了,你就輕鬆了.....
可事實上,哪怕孩子成家立業,父母的「擔心」都好不了。
擔心是基于「愛」。遺憾的是, 不是所有的擔心都能化身為「愛」,被孩子所感知。
很多時候,父母的過度擔心,會變成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默默傷害了孩子。
一、過度擔心,是在把孩子身上的問題放大
有位朋友曾說: 「孩子的脆弱,有時候是被父母想象出來的。」
他鄰居家的小孩,小時候身體一直不大好,經常生病、發燒。家裡人對這個孩子愛護有加,什麼重活累活都不讓孩子干,學校有什麼活動,也以孩子虛弱為由拒絕參加。
父母對孩子的身體健康充滿各種焦慮和擔心,經常跑醫院,但是去醫院也沒能檢查出什麼大問題。
孩子受家人的影響,對任何活動都沒有信心,他將體能運動視為「火堆」,總是自然地縮回手。
「身體虛弱」就像一句詛咒,存在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時候,父母的過度擔憂對孩子是一種負面的心理暗示,對孩子沒有正面的影響和幫助,反而強化了孩子對你所擔心的事情的印象。
心理學上有名的「墨菲定律」提到: 你越是擔心某件事,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人們常說的「怕什麼,來什麼」,就是這個定律的簡單詮釋。
記得一位老師曾經提到過,他們幼兒園裡有個小姑娘特別挑食,園裡的午餐,沒幾個菜是她樂意吃的。
老師每次想哄孩子吃一點青菜,小姑娘都一臉天真地說:「老師,我不喜歡吃這些!」
後來老師發現,孩子的媽媽經常強調孩子挑食這個問題。
接送孩子的時候,她常一臉擔憂地說:「我家寶寶嘴挑吧?不吃胡蘿蔔,不吃洋蔥,蔬菜只吃葉子……哎呀,可把我急壞了」
因為媽媽過度擔心孩子在學校挑食,漸漸地,這種擔心變成了在「暗示」孩子挑食。
挑食的毛病,就這樣被強化出來了,父母的擔心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應驗。
類似的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常見:
考試前,你反覆強調:「不能粗心!」考試完,孩子還是會犯低級錯誤;
看見正在倒水的孩子,你警告道:「不要把水搞潑了」,過一會,水就潑了;
上學前叮囑孩子:「不要忘記你的作業」,到了學校,他就發現作業沒有帶。
父母的過度擔心,似乎總在提醒即將發生的壞事,而這些擔憂慢慢會越會占據孩子的思想,影響他的行為。
二、過度擔心,本質是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在父母的過度擔心中,孩子感受到的是自己的無能為力。
他們的諸多行為在父母眼裡都暗藏危險,接著,大人們就會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
拿喂飯這件事來說,當孩子第一次嘗試自己吃飯時,把自己弄成大花臉。
媽媽看不下去了:「你看你怎麼吃的!」于是搶過勺子開始喂他吃。
媽媽的行為,仿佛是在告訴孩子: 你看你多麼弱小無能,沒有媽媽在,你一件事都做不成。
同樣的例子還有:
「你這樣太危險了,媽媽抱著你玩吧!」
「你別碰,我幫你倒水,一會再燙到了!」
「你每天得準時回家,不然媽媽天天上校門口接你。」
我們一邊念叨著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一邊又挽起袖子什麼都替孩子做了。
想起一位媽媽曾經在群里抱怨:
「我這個孩子啊,問題太多了,真不讓我省心。」
「幾乎每天都要去提醒他干這干哪,一會作業本忘記帶、一會玩具不見了到處找;早上上學也不著急,等著我給他穿衣、收拾書包;吃飯也慢吞吞,催半天才放下碗筷;等到送到校門口,我才能喘口氣。」
最後得出來的結論是:「這孩子要是沒有我,肯定什麼也不會······」
實際上,我們都低估了孩子自身的潛力,不是他們不會做,而是父母根本不相信他們,也不願意給機會。
這種因擔心而引發的不信任感,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中要強大,合理引導,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能為自己負責,學習照顧自己。
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才可能培養出有能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