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沃倫巴菲特嗎?沒錯,他是真正獨一無二的億萬富翁。正如很多人所說,成功不能復制,沃倫巴菲特無疑是一個天才,但是他的生活態度更讓我敬佩。
股神巴菲特出生那年,正好是一九三零年美國股市崩盤時期。巴菲特一歲時,他的父親霍華德。霍華德是一名股票推銷員,家庭也不富裕,但是他卻在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用僅有的存款建立起一家投資公司。每到周末,巴菲特就會跟妹妹去父親公司里玩兒計算器。正是在父親的書房里,巴菲特第一次看了投資學的書,很快他就將父親整個書房里的書全都讀完了,父親也在無形之中成為他職業上的第一個領路人,而且他跟妹妹說,自己要在三十歲之前成為百萬富翁。
巴菲特理財的開始
那時候巴菲特每周都會有五美分的零花錢,但是他覺得五美分太少了,于是他開始做點小生意。他售賣過報紙、口香糖、可口可樂,但是他最喜歡的還是賣報紙,因為他能夠規劃自己想要的路線,他從小就想要當老板做生意,攢下了這些錢,很快就讓巴菲特驗證了書本上的復利效應。
在資本市場上有一個著名的七二法則,七二法則是指一筆投資不拿回利息,利滾利,本金增值一倍所需的時間為72除以該投資年均回報率的商數,就可以得到本金加倍所需要的時間。比如你的年回報率是百分之十,那麼本金增長一倍只需要七點二年,也就是時間和回報率的適當結合,不讓投資取得巨大回報。反之,時間和回報率任何一項的不盡如意也會帶來巨大損失。
巴菲特當初所攢下的幾美分,也就是這樣慢慢發展成集幾美元、幾十美元、幾千萬美元甚至更多。巴菲特開始著迷這項數字游戲,他逐漸忘了當初做這個小生意的目的只是為了賺取零花錢,他開始沉浸于這種錢生錢、利滾利的游戲當中。后來他的父親從商界進入了政界,做到了國會議員,一家人都搬到華盛頓居住了。
然而在華盛頓的那段日子卻是巴菲特最痛苦的時候,那時候他的母親經常頭疼,家庭氣氛很緊張,他不喜歡上學,成天沉迷于整蠱老師。而且他整蠱老師的辦法也十分奇特,他會把老師買的股票賣空掉,以此來給老師增添心理壓力。因為誰都知道,這個小孩兒對買賣股票還是有一手的。
然而這個不起眼的數字天才卻把這種對數字的敏感歸功于自己母親的基因,因為他的母親就很擅長數學,跟很多男孩一樣,他開始關注女生,可是他卻不擅長跟女生打交道,只有閱讀和數字游戲能夠讓他獲得成就感。大學畢業后,他被哈佛商學院給拒絕了,事后他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因為他發現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衛多德這兩位證券界的天才就在哥倫比亞教書,于是他給多德寫了一封信。
正巧,而巴菲特所信奉的價值投資正是來源于格雷厄姆的理論。格雷厄姆塑造了巴菲特的職業生涯,并且巴菲特也是格雷厄姆價值投資概念的完美實踐者。格雷厄姆堅信,投資必須仔細研究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如果你發現這家公司能賺錢,那你最終也會獲得收益。
投資是信仰
出于對價值投資是信奉,巴菲特從此一遍遍翻閱投資手冊,尋找一切可能被低估的股票。它以低于賬面價值的價格買入,然后在價格回升至真實價值附近時賣出。他將這種股票比喻成一個要燃盡的雪茄煙頭,巴菲特要做的就是在正確的時間買入,在那最后一口煙中受益。他覺得賺錢只是時間問題,就像在球場觀察等待最佳的擊球位置,十個球里面只需要擊中幾個就能賺錢。
可是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太強,所以人們投資時就是會遇到太多誘惑,以至于出手頻繁過高,這才是投資的真正問題所在。復利和價值投資讓巴菲特在早年間就賺取了很多錢,直到他遇到芒格,芒格也是一位價值投資的支持者,但是他卻轉變了巴菲特的投資態度。原先巴菲特覺得投資不過是一場數字游戲,在股票低價時買入高。像是賣出。而芒格則認為,真正的價格在于公司本身,也就是以合適的價格買下優秀的公司,而不是以便宜的價格買加合適的公司。這相當于進一步完善了價值投資。
與其說是教你怎麼賺錢,不如說是在教你怎麼擁有正確的財富。人一生當然要努力,巴菲特當然足夠努力,但請不要忽視每個成功背后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