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盡量少跟孩子生些氣吧,這是過來人的忠告
2023/12/09

文/蘭媽談育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

「和孩子生氣時所說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充滿著責備、怨氣、還有不滿,唯獨沒有解決的方法與過失彌補,以至于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張,爭吵拌嘴的「硝煙」也開始彌漫四起」

在旅游行業深耕多年的表姐,為了不缺失孩子的陪伴,在她女兒出生之后就辭職在家專門帶娃

本以為陪伴就是守護孩子的最好方式,和女兒之間的關系也會因為陪伴而親如姐妹

可事實呢,作為媽媽,只會希望孩子更好,每次期待一高、要求就跟著苛責起來

于是,孩子開始跟著反抗不滿

這個時候親子關系就陷入一場僵局,孩子會反抗、媽媽也會生氣,在負面情緒的主導下,很多話也就變了味道

就拿表姐辭職在家照顧孩子這件事來說,本身就是為了給她女兒更好的成長陪伴,可話到嘴邊呢,就成為了怨氣和不滿

印象中最深的一次,表姐再三催促「趕緊寫作業」無果下,她直接開始訴苦水說:「你怎麼能這樣不聽話,為了你,我連那麼好的工作都放棄了」

結果,女兒滿臉嫌棄地說:「你要是覺得委屈不滿,那就去上班呀,反正我自己在家,有奶奶給我做飯就行了」

一番話,讓表姐瞬間心涼了半截

心寒之下,她甚至還跑去旅游了一個星期,這期間她最大的反思就是:少跟孩子生氣

這是來自過來人的忠告,也是蘭媽教育孩子多年以來的經驗總結,不信我們接著往下看☟

01

孩子長大后

和父母就是一場離別關系

因為被孩子寒心,表姐一氣之下跑到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旅行

剛開始幾天,孩子不理她,她也不理孩子

可較勁幾天后,表姐越來越坐不住了,基本上一有空閑時間就趕緊查看手表定位

旅行的途中,她還偶遇了一對夫婦

當大家聊起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表姐一股腦地訴說了所有的委屈

本以為可以得到稍許的安慰和開導,沒想到,老夫婦直接告誡說「千萬別跟孩子生氣,這是來自過來人的忠告」

原來,老夫婦之前也是動不動就抱怨的生氣型父母

為了讓一雙兒女按照計劃好的成長軌跡去走,老夫婦除了為孩子們制定嚴格的學習標準之外,但凡是孩子這次表現不如上次了,那接下來就是各種嘮叨與批評

後來,隨著抱怨的次數多了,兩個孩子索性擺爛地「不學習了」

面對這樣的結果,老夫婦自然是氣不打一處來,他們試過很多方法去修復關系后,也漸漸意識到一個事實:孩子長大后和父母就是一場離別關系

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家是他的全部

12歲前的小學,家是放學后的晚上

18歲前的初高中,家是周末假期

23歲前的大學四年,家就只剩下了寒暑假

再往后,家就只剩下春節、或變成了「老家」

可見,孩子年長一年就和父母少一年家的近距離聯系

而在這場注定是離別關系的發展里,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把家當成全部時不缺陪伴,上學后和家聯系變少時多理解包容,孩子希望獨立又渴望自由時再退到身后默默支持

這種從始至終都能和孩子保持良好聯系的關系,才是和孩子能并肩遠行的良藥秘方

02

生氣后愧疚

卻忘了孩子還只是個娃

長大后還能和父母保持良好關系的孩子,就是生活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家庭氛圍中

真正懂得和孩子友好相處的家長,他們必修的一課就是學會控制情緒

下班回家的路上,老遠就聽到一位媽媽在批評她的孩子

由于對孩子的怒吼聲太大了,很多路人都紛紛勸說:「和孩子要好好說話」

結果,媽媽根本無視大家的勸導,反而情緒焦躁地孩子撒氣說:

「這孩子根本就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你不給他點教訓,他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

看著男孩低著頭不言語的模樣,我似乎看到了多年以前的女兒

那個時候我也經常對她批評、責備,剛開始女兒還低著頭不吭氣,隨著批評的次數多了后就開始了反抗

她倔犟頂嘴,我生氣批評

她委屈哭鬧,我焦躁責備

可等到情緒穩定之后又開始愧疚,對孩子短時間內的各種滿足呢,好像是在彌補對孩子的那段情緒傷害

事實上,在這段發現錯處又糾正的關系里,我卻忘記了一件事:孩子還只是個娃而已,他們分不清、也根本理解不了你的良苦用心

正如,我對女兒發脾氣造成的情緒傷疤,她會一直記得,只要你稍微有點情緒,孩子不是膽怯地不敢說話、就是脾氣比你還大地反抗

而物質滿足上的愧疚呢,卻成為孩子得而不滿的理由

接下來,只要你有一次沒有滿足孩子,他們就會忘記你所有的好,甚至還覺得自己的父母有多麼糟糕

所以,和孩子的相處之道,不僅要情緒平穩、還要有一說一

如果因為發脾氣過后的愧疚,那就及時跟孩子道歉,告訴TA:「爸爸/媽媽知道錯了,你能原諒我嗎」,而不是在物質上去彌補孩子

畢竟,情緒認錯、和物質彌補是兩碼事,情緒認錯是

03

每一次抱怨

孩子都會新增一道傷口

孩子年齡小的時候,他們內心是最容易受到挫傷的

一個不耐煩的表情、一句隨口批評的話,都是不合時宜的

或許有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發一頓火,他們就立刻變得安靜了

但這絕對不是你的怒火震懾住了孩子,而是他們因為這份怒火添加了新的內心傷疤

因為在乎,所以孩子才會選擇以順從方式平息你的情緒

可問題真的解決了嗎?并沒有

我認識一位脾氣比較暴躁的媽媽,他輔導自己兒子寫作業的方式,簡直是讓人感到窒息

最先寫作業的時候,孩子但凡有一點磨蹭,她就對著孩子開始發火

不是拍桌子指責「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做,還能干什麼」,就是拿其他同學做比較:「你看看xx,人家不到半小時就把作業寫完了,你要跟人家多多學習」

幾個回合下來,孩子成功被嚇到連簡單的基礎題都不會做了

看到這里媽媽直接忍無可忍,拿起地上的拖鞋就威脅孩子說:「你到底會不會,我看你就是欠揍了」

當孩子需要一邊看題、還需要防備隨時打在身上的拖鞋后,一心二用下的精神壓迫就會使人心生恐懼、大腦也會停止思考

可見,對孩子抱怨和斥責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影響孩子發揮能力、施展才華,每一次抱怨也會讓孩子新增一道心靈傷疤

而孩子越罵越不會,并不是一句玩笑話,父母們能做的也是在遇到問題時,盡量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成為孩子的情緒傷疤、更不要成為孩子努力路上的絆腳石

04

趁時光剛好

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如果說,父母的壞脾氣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絆腳石,那父母的嘴巴也決定著孩子的成長高度

就像同樣是關心孩子,你用不同的話表達出來就是不同的理解

有位網友分享說:「從小生活在被吼罵下長大的孩子,他們終其一生都在治愈那顆自卑的內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