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心有愧,活著也累」:做人不需要盡善盡美,但一定要問心無愧,因為人生從來都沒有盡善盡美,也別求什麼將心比心,做到問心無愧就好。
人活著,最大的追求應該就是幸福,什麼是幸福呢?我們都知道,福是禍的相反,搞清楚了什麼是禍,也就知道了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呢?禍就是災殃,就是禍患。那麼,沒有災殃和禍患就是幸福。
然而,讓人無奈和遺憾的是,很多人并不這麼認為,而是「心無厭足,惟得多求」,求名求利,求財求色,不斷想要攫取和占有,沒有得到的想得到,想得到又怕失去,總是想要盡善盡美,還奢求別人將心比心地理解自己,如此患得患失,反而難言幸福。更加可怕的是,為了這些攫取和占有,常常會做出問心有愧的事情來,一旦如此,即便所得甚多,活著也是很累的。
就像古代那些大貪官,即便權傾朝野,富可敵國,依然是整日提心吊膽、戰戰兢兢,生怕東窗事發,身敗名裂,身首異處,而且內心總是不安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問心有愧,活著也累」的道理。
凡是問心有愧的事情,不管做得多隱秘,也都有「四知」,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有人知道,就要被揭發的可能,即便不被揭發,上面還有還有天地知道,自然難得心安,這不是迷信,而是常理。所以,凡是問心有愧的人,不管有多少的財富,不管居于多麼高的位置,活著也是很累的。反倒是問心無愧的人,不求盡善盡美,也不求他人將心比心,但卻能心地坦蕩地活著,也更容易獲得幸福。
現代社會,誘惑越來越多,人心趨于功利,不少人就容易做出問心有愧的事情來。比如,有的人剛進入社會工作時,尚如白紙一張,腳踏實地工作,老老實實做人,進步雖然也不快,但卻比較穩。可時間長了,看到以前熟識的人,比如某個同學朋友忽然發跡了,或者突然變有錢了,再一想想自己的能力并不比他們差,但賺得錢卻比他們少得多,于是就難免心理失衡,容易產生走偏門撈外快的想法,比如以公謀私,或者收受賄賂,等等,一旦如此做了,那欲望的洪水就會傾瀉而下,一發而不可收,最終必然是問心有愧。
問心有愧,即便占便宜也是禍;問心無愧,即便吃點虧也是福報! 那些鼠目寸光者,容易因為貪圖一時的蠅頭小利而做出問心有愧的事情,最終肯定是跌入失敗的深淵,被眾人所唾棄,即便一時僥幸,也必然是心有不安,活得很累。
古人說,「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問心有愧的人,活得有多累,結局有多麼糟糕,很多人都知道,可輪到自己身上,卻還是有人不斷重復前人的錯誤。這是因為人性的一個弱點就是喜歡占便宜,有時候甚至為了占這種便宜鋌而走險,做出問心有愧的事情來。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得到任何東西都是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現實社會中,的確有好人常常吃虧,甚至總是受欺負的事情,但因為沒有做問心有愧的事情,起碼是心安的,即便別人不理解,也總歸是好人有好報的。相反,那些問心有愧的人,即便可以得意于一時,但內心總是惶恐不安的,最終吃的往往是大虧。
孟子說:「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大意是說,不做不該做的事,不貪求不該求的欲望,這樣就夠了。 做不該做的事情,貪求不該求的欲望,做人就難免會問心有愧,嚴重的時候,還會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一失足成千古恨。更可怕的是,稍有良知之人,都會因此而日不安夜不寧,擔驚受怕,因最終失去了精神的舒展和心靈的自由。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問心無愧呢,這里的關鍵其實很簡單,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當取則取,當舍則舍。 只要來路正,是自己應得的,黃金美玉再多也不嫌輕;如果是來路不正,則一分一毫也算重,必須做到當舍則舍。
其實說到底,人生一切的得失,最終還是要由人的心靈來結算的。不管你擁有多少的物質財富,都不可能彌補你心靈上的損失,心靈上的負債遠比金錢負債更可怕。如果你問心有愧,即便你能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可是你會心安,你會幸福嗎?如果這些財富是用難以洗刷的恥辱換來的,那即便是擁有再多的錢,也都不過是沒有多少意義的數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