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所著的《飄》是我覺得值得反復品讀的一部經典之作,這部小說告訴我們的道理,足以令我們終生受益。
小說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了南方塔拉莊園園主的大女兒郝思嘉,從一個千金大小姐變成一代女強人的故事。
她的蛻變讓人敬佩,同時也讓人感到深深地心疼,這種被迫成長的滋味,年少時大抵是體會不到的。等到很多年以後,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再回過頭去反復品讀,會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無奈和心酸。
戰爭爆發的時候,郝思嘉只有十七歲,她從未體會到人間疾苦,也沒想到戰爭竟如此殘酷。當家園被毀,母親離世,父親發瘋之時,她的人生再也由不得她自己了。
她是被殘酷的現實催著往前走的,少女時代那些無憂無慮的夢,頃刻間全部破碎,她連回頭看一眼的機會都沒有,只能不停地往前,不停地去找屬于自己的安全感。
年少時讀這部小說,只是覺得郝思嘉很勇敢,很堅強,不服輸的性格讓她無論處在怎樣的環境裡,都能一路披荊斬棘。
等到成年以後再去讀,發現她的這種勇敢和堅強,不過是一種無奈罷了,如果不是現實所迫,誰不想永遠當一個無憂無慮地、被人寵愛著的孩子呢?
真正的成熟,並不是從一個年齡跨越到另一個年齡,而是突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不能再去做孩子氣的事情。
你身上肩負著責任,這是你卸不掉的,沒法選擇的。當你不再任性地只為自己而活,而是要處處為別人著想的時候,你就會明白,你長大了,成熟了。
郝思嘉便是如此,戰爭爆發時她只有十七歲,因一時任性嫁給一個自己不愛的人,結果沒過幾個月,對方因疾病而去世,而自己也變成一個無依無靠的寡婦。
這時候,家園被毀了,母親去世了,父親發瘋了,所有人都在看著她,都在等著她。她沒有時間悲傷,只能立即往前走去,要帶領大家勇敢地活下去。
也是在這個時候,她生平第一次知道了貧窮和饑餓的滋味,發誓盡其所能變得強大,活得寬裕。後來的她為了金錢而不擇手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窮怕了。
一個人在沒有退路時,往往會爆發出一股向死而生的力量,也正前行的路上太過專注,所以她忽略了很多身邊的風景。
可以說,她的事業有多麼成功,感情就有多麼失敗。她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也有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的地方,只有客觀地看待,我們才能盡可能地少走彎路。
以下便是《飄》這部小說給我們的幾個警示,只有悟透了,並引以為戒了,我們才能明白這部小說背後的思想精髓,從而活得更加通透。
在二十八歲以前,郝思嘉一直活在為自己編織的一個夢裡,她以為自己深愛的人是鄰居艾希禮,他滿足了自己對于另一半所有的幻想,那麼溫文爾雅,那麼風度翩翩。
但很多年以後才明白,自己並不愛他,愛著的只是一個幻想,一抹執念。那個在身邊默默陪著自己,每次需要他、他都會出現的瑞德,才是真正值得被愛的人。
女人,很忌諱對于愛情心存幻想,只有懂得從實際出發,才能將對于自己的傷害降到最低,越是天真,越是容易命苦。
戰爭爆發以後,郝思嘉第一次知道貧窮和饑餓的滋味,她明白了吃飽穿暖的重要性,明白了手裡有錢的重要性,于是不顧一切去做生意,為了想要的自由而不擇手段。
她為了保住塔拉莊園,不惜搶了妹妹的未婚夫,可能在外人看來她很自私,但自私恰恰是最大的無私,無論到任何時候,為自己而活都不可恥。
更何況,她這樣做並不是為了她自己,而是為了整個家庭,如果自己不嫁,妹妹嫁了,她不可能為家人著想,她想著的只有自己。只有郝思嘉,才會顧全大局。
在當時那個年代,女性普遍沒有社會地位,似乎她們一生下來,就是要成為別人的妻子,就是要為男性生很多孩子。但婚姻和男人,都不足以成為你此生的依靠,只有自己,才能護得了自己周全。
郝思嘉的思想要比一般人先進得多,她從來不屬于平凡的大多數,也不怕自己是不是合群的,她只知道,一定要有錢,一定要不停地掙錢,只有這樣,才能保護自己,保護家人。
所以在後來,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她都不曾退縮過,只要心中有信念,就不會怕前路的所有坎坷。
可能很多人覺得,身為女孩子,嫁給一個有錢的丈夫,此生也就有了保障,但實際上,人都是會變得,他此時愛你不代表永遠愛你,只有自生強大才是底氣的來源。
郝思嘉深知,安全感只能來源于自身,即便後來的她,三婚嫁給了富可敵國的白瑞德,也沒有讓自己停下來過。她不停地工作,不停地掙錢,就是為了讓自己有足夠多的安全感。
不用在意別人說,怎麼看,想要得到某些東西,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只要盡力了,也就無愧我心了。
我們終其一生,不過是為了活成想要的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別人的意見和看法並不重要,可以適當地當個參考,具體怎樣取捨,自己說了才算。
郝思嘉便是秉承著這樣的信念,一路走下來的。這部小說作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方方面面都值得我們學習,只有悟透了背後的這些道理,我們才能活得更加明朗,更加通透,也更加堅定。
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一生僅寫過《飄》這一部長篇小說,便從此在世界文壇上站穩了腳跟,可見其魅力和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這部小說有很多值得深究的細節,只有細品,不停地細品,才能體會到其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