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認為性格的養成是后天引導發揮主要作用,這的確有理,不過性格養成開始的時間卻與我們想象的有所不同。
大人都喜歡逗孩子,尤其是見到還不會走路、不會說話的嬰兒時總想伸手抱抱,這時候寶寶的反應可以分成兩種。
第1種是見到陌生人或者發覺有人想抱自己時哇哇大哭;第2種則是主動張開手臂要「抱抱」。
嬰兒早期的這種表現,實際上也是后期性格養成的一大鋪。,很多家長表示,希望自家寶寶能夠大方和陌生人交談,不要總是一副膽怯的樣子。
寶寶之所以有這2種表現,究竟是何原因造成的呢?
其實這與直接照料寶寶的人有密切關系,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照料者的強勢程度
有些家長在生活中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讓他們探索自己喜歡的領域;而另外一種家長喜歡為孩子安排好一切,強行讓孩子按照自己預設好的軌道前進。
這兩種家長對孩子的控制程度是不一樣的,體現在人際交往中,就會影響孩子對陌生人的態度。
家教較為森嚴的寶寶見到陌生人一般不會主動張開懷抱,他們會保持謹慎的態度,先觀察,然后再采取行動。
若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都比較隨和,那麼孩子見到陌生人也不會感到膽怯,更有可能主動張開懷抱。
照料者對孩子的「密封」程度
大多數小朋友都是喜歡熱鬧的,尤其和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會更加快樂。
不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可能沒有那麼多機會與其他小朋友接觸,而且接觸之前家長也會百般叮囑注意安全。
若孩子由保姆或者老人家照看,大多防備心理較強,孩子也會受這種氛圍影響,與其他人接觸時也會帶有一定的戒備心理,所以遇見陌生人不愿意主動擁抱。
若對方的表現過于熱情,孩子們反而會感到害怕,甚至哭出來。
對待陌生人,家長們無需過于追求哪一種態度,處于中間狀態是最好的,因為「害人之心不可有。
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孩子能大方與陌生人進行交談且有意識地保護自己是最理想的狀態,不過這樣的狀態可能是比較難達到的,這必須以孩子具有辨別能力為前提。
可以有效達到這個目標的一種方法就是在有大人陪同的情況下,讓孩子多見一些陌生人,形成習慣之后,寶寶便不會懼怕與人接觸了。
等到寶寶年齡稍大一些,家長將一些注意事項告知,比如不能隨便吃陌生人給的食物、不輕易開門等,孩子便可以將這項能力運用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