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敵、萬人敵是不存在的?在古代一人一戰的殺敵記錄是多少?
2024/04/16

ADVERTISEMENT

沒錯,就是那個在小說中「楊家將」的開山鼻祖,他也堪稱是史上唯一一個在現實世界里跟故事傳說中一樣兇猛的大狠人。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趙炅分兵三路北伐契丹,欲一戰收復燕云十六州。其中西路軍分別以名將潘美和楊業為正副主帥。

結果因為東路的曹彬在岐溝關之戰中慘敗,導致宋軍全線后撤。又因潘美錯誤判斷戰局以及王侁爭功擅動,導致楊業被圍陳家谷口,最終戰至力竭后重傷被俘,絕食而死。

在人生的最后一戰中,如同項羽般陷入絕境的楊業可能是在腎上腺素的刺激下,爆發出超人般的強大戰斗力,殺起契丹人來如同砍瓜切菜般酣暢淋漓:

「楊業力戰,自日中至暮,手刃數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契丹國志·卷七·圣宗天輔皇帝》)

話說在熱兵器時代一個士兵蹲在戰壕里抱著桿步槍,理論上只要沒被干掉就能打到地老天荒——畢竟扣動扳機又能消耗掉多少力氣?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則截然不同,每殺死一名敵人,都需要消耗巨大的體力去揮動刀槍砍刺。即便是遠程攻擊也沒什麼兩樣,一名訓練有素的弓箭手要是連續射出十幾支箭的話,胳膊基本也就廢了。

所以古代軍隊打仗,也許能連續打上一整天,但那是建立在不斷的指揮調度,對兵力及時進行輪換的基礎上的。可楊業被契丹人四面圍攻,哪有多少輪換休息的本錢?「自日中至暮」怎麼說也得有4、5個小時吧,那就意味著楊業在不斷的戰斗廝殺中,差不多一分鐘就能消滅一至兩名敵人。

ADVERTISEMENT

「楊無敵」的名號可不是白叫的,那是真的猛

要是換成我這種廢宅,估計掄出去一刀身體就得被掏空,用不了一分鐘就得口吐白沫全身脫力,可想而知楊業之驍勇善戰、之耐力悠長是有多麼的非人——如果葉隆禮(南宋人,《契丹國志》的編纂者)沒有夸張的話,楊業可能是信史中唯一可與項羽相提并論的猛將。

02

像項羽、楊業乃至樊噲、文鴦這樣的猛將能在戰場上化身殺神、以一當百,最關鍵的因素卻并非是他們的天賦或者是戰斗技能,而是「外掛」。

一名將領全身上下的行頭足以裝備幾十名士兵不止,能以一敵十、敵百是應該的

簡單說,就是護衛、堅甲和利兵這三樣東西。

事實上即便項羽和樊噲在戰場上相逢,像影視或小說里邊司空見慣的「斗將」情節發生的機率也是極低的。在千軍萬馬中二人就算撞到一塊,估計也就有過個一招半式的機會,別說分出個勝負了,沒準連對手是誰都沒看清就交錯而過了。

哪怕二者實力相差懸殊,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畢竟身為一方勢力的重要人物,都享受很高的安保措施——在侍衛沒死絕的前提下,哪能讓主將先跳出去打生打死?

比如項羽和韓信,前者的武力足以秒殺后者,但誰敢說韓信打仗不如項羽?

所以說是否為名將,其實跟武力值關系不大。

ADVERTISEMENT

那麼那些所謂「智勇雙全」的名將本身的殺敵能力又有多強?

在這里可以拿三國時的蜀漢名將姜維做個例子。

在游戲《三國志14》中,姜維的各項基本參數非常均衡,比如統率91、武力89、智力90,堪稱「六邊形戰士」。即便是個人戰力,也能位列準一流行列。

在游戲中,姜維的武力值算得上是準猛將了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將鄧艾伐蜀,劉禪不但自己降了,還下令姜維不得抵抗。后者無奈之下,選擇向心懷異志的鐘會投降。

然后姜維就不斷攛掇鐘會造反,結果事情敗露。在最終的殊死一搏中,往日擅長「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姜維也不得不親自上陣廝殺,終于在史書中展露了一把砍人的本事:

「姜維率會左右戰,手殺五六人,眾既格斬維,爭赴殺會。」(《三國志·卷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鐘傳第二十八》)

在殊死一戰中「手殺五六人」——這就是在游戲中武力值89的水平。

而且這種對決在理論上還是不公平的,因為姜維相比對手自帶「外掛」。

簡單的說,這個外掛就是甲胄。

話說甲胄這玩意看起來平平無奇,在許多影視劇中只要是一片箭雨落下,甭管你穿著鐵甲皮甲,都得跟紙糊的一樣死滿一地。但事實上,這純粹是胡謅八扯。

不服的,「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了解一下?

在冷兵器時代,刀劍、弓箭等兵器在大多數王朝中并不禁止民間私有,長矛大斧等重型武器雖在禁止之列,但對犯禁者的處罰往往也并不嚴厲。

ADVERTISEMENT

真正受到重視、一旦私自持有就有掉腦袋風險的,唯有弩和甲胄,尤其是后者。

擁有一套制作精良的甲胄,在戰場上就是無敵的保證

因為古代糟糕的技術水平,像唐宋等強大王朝10年的鋼鐵產量,都趕不上現在的一個村辦鋼鐵廠,這就導致相較兵器更加耗費鋼鐵的甲胄變得極其昂貴和稀缺。事實上哪怕像漢唐這樣以軍功赫赫馳名古今的強大王朝,其正規軍在鼎盛期的披甲率也很難超過50%的水平(強調一下,不講防護面積的披甲率就是在耍流氓),否則當時的政府財政根本負擔不起。

那麼披甲與無甲,或者披掛了精制甲胄與湊合事的爛甲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在隋末唐初的虎牢關一戰中大放異彩的唐將李道玄就曾親自下場給我們做過一把示范:

「淮陽王道玄挺身陷陳,直出其后,復突陳而歸,再入再出,飛矢集其身如蝟毛,勇氣不衰,射人,皆應弦而仆。」(《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九·唐紀第五》)

當時的秦王李世民在敵我兵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仍然敢主動發動進攻,憑恃之一就是其麾下的3500名玄甲騎兵裝備精良,堪稱武裝到了牙齒,根本就不是竇建德手頭那10多萬烏合之眾能比的。像那位李世民的堂弟、大唐淮陽郡王李道玄在敵陣中殺了個幾進幾出,渾身上下中箭無數,形同刺猬一般,但在甲胄的保護下依舊活蹦亂跳。

ADVERTISEMENT

相反他以弓箭回射,則是射中一個掛一個。

你打我沒事,我打你必掛——這仗讓老竇同志還怎麼打?

這就是甲胄的威力。事實上讓一個普通士卒披掛上精制的鎧甲,打出如姜維那般「手殺五六人」的戰績其實也沒啥難度。相反要是把將領身上的這層「外掛」扒掉,那些所謂猛將、悍將的威懾力就會大打折扣。

三國時曹魏的頭號猛將典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典韋之死就是吃了「裸睡」的虧

典韋之于曹操,形同樊噲之于劉邦,皆是兩軍中的頭號打手。像在濮陽之戰中,曹軍面對呂布的三面圍攻陷入頹勢,典韋率數十壯士慨然應募破陣,提出的要求只有兩樣——人均披掛兩層重鎧,武器只要長矛大戟。正是在這樣的堅甲利兵的加持下,典韋形同殺神降世,打得呂布大敗而逃:

「太祖募陷陳,韋先占,將應募者數十人,皆重衣兩鎧,棄楯,但持長矛撩戟。時西面又急,韋進當之,賊弓弩亂發,矢至如雨,韋不視,謂等人曰:‘虜來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懼,疾言‘虜至矣!’韋手持十馀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布眾退。」(《三國志·卷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可是到了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張繡反叛并夜襲曹營時,情況就截然不同了。當時典韋為了掩護曹操逃走獨守營門,可能是因為倉促應戰等原因導致甲胄不全,盡管那對重達80斤的鐵戟仍然在手,但一接戰便「被數十創」

ADVERTISEMENT

。此后典韋雖奮起余勇「前突賊,殺數人」,但終因傷勢過于嚴重而當場陣亡。

試想要是典韋甲胄齊全,甚至能像在濮陽時那樣「重衣兩鎧」,說不定還真能守住營門。甚至弄不好反殺出去、破了項羽的殺敵記錄也未可知。

因此在古代當大將的,要麼被重重護衛以至于敵人根本夠不著,甚至可以「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打完一場又一場的大戰,要麼就是有堅甲利兵加持,天然的占盡優勢,一仗下來不能「手殺五六人」的,基本都屬于沒臉見人的貨色。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