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反映這樣一個問題:
「我的孩子不尊重我。」
年齡小的孩子,時常命令父母做這做那,一個不高興就對父母發脾氣,甚至拳腳相加;
大一點的孩子,父母跟他說話常常被無視、嫌棄、回懟;
經常和父母吵架,對父母講的道理或建議不屑一顧······
這讓家長著實委屈: 我這麼愛孩子,為他付出那麼多,為什麼還換不來孩子基本的尊重?
其實,問題不在孩子身上,恰恰出在父母身上。
每個孩子一生下來,都對父母有著無條件的愛、依賴和信任。
之所以越來越不尊重父母,多半是源于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和言傳身教,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教育的失敗。
什麼樣的父母,會讓孩子越來越不尊重呢?
01
無原則溺愛孩子的父母
有一種父母,能夠把心都掏給孩子,卻換不來孩子的尊重。
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幫孩子掃清一切麻煩,努力為孩子創造快樂、舒適的成長環境。
最終, 孩子地位越來越高,父母卻越來越卑微。
這樣的溺愛和過度保護,不會讓孩子懂得父母的愛和付出,而是誤以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可以呼風喚雨,想要什麼就得有什麼,否則就是別人的錯。
這類孩子,大都自私霸道,心中除了自己沒有別人,又怎麼可能會尊重他人?
曾看過這樣的新聞:
江蘇一個12歲的小男孩,弄壞了茶館裡的物品,想讓媽媽替他償還,媽媽說了他兩句,孩子當場就對媽媽動起手來,當眾死死掐住媽媽的脖子。
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在大街上暴打奶奶,他用腿壓著奶奶的頭,用腳踹奶奶的頭和臉,面對路人的指責也是相當不屑,甚至破口大罵。
而令人無奈的是,這個奶奶沒有說一句話,甚至還護著孫子。
家長要明白,無原則的溺愛,會造成孩子人格的不健全和性格缺陷,對孩子自身成長反而是一種傷害。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願望得不到滿足的情況,產生負面情緒和挫折感,這是他必須經歷的一個環節。
家長不能因為捨不得孩子難過、受挫而無條件滿足他的任何需求,應當引導孩子在挫折中學習,認識和調節情緒,讓孩子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局限,了解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關係,獲得人格上的成熟。
家長也應當鼓勵孩子獨立動手做事,幫助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會在勞動和付出中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學會關心和愛別人。
02
不尊重孩子的父母
很多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沒有意識到孩子是平等、獨立的個體,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可以隨意對待和安排。
這是在思想觀念上就走入了誤區。在這種認知下,很容易出現一些錯誤的教育方式。
忽視、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嘲諷、打擊、隨意語言攻擊、打罵孩子;
承諾孩子的事情說話不算話、出爾反爾;
不能認真地傾聽和回答孩子說的話,敷衍、不耐煩;
包辦孩子的一切,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孩子。
常見的言論有:
「真是豬腦子,笨死了!」
「小孩子懂什麼?聽我的!」
「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真是沒用。」
「你哪來的隱私?我是你媽,有什麼不能看的。」
······
很顯然,這些方式和語言都不符合孩子自尊、自主、獨立的成長需求,這些也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基本需求。
尊重是相互的,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缺少對孩子的尊重,親子關係差,孩子必然也不會尊重父母。
我們會發現許多孩子到了青春期,明顯變得愛頂撞父母、不把父母放在眼裡,甚至動手。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那個年齡段,自我意識增強,心理上渴望獨立和更多自由空間、思想上又經常陷入迷惘。
但家長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給他更多個人空間,還是簡單粗暴地用父母的權威「鎮壓」孩子,于是親子之間矛盾越來越多、距離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