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類人:
不管你怎樣肯定、鼓勵,他們總是習慣否定自己,認為「我不夠好,這裡不行那裡不行」,即便真實情況是,他已經足夠好了;
他們傾向于認為自己不值得更好的,所以也不會主動嘗試獲得,經常在機會和挑戰面前退縮、放棄;
他們總是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認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優先考慮、迎合他人的需要;
他們很在意別人的評價,任何一點負面的評價就會讓他們陷入自我懷疑,難以釋懷······
這些表現綜合起來,在心理學中,我們稱之為自我價值感低。
自我價值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和評價,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認可程度。
自我價值感強的人認為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通常表現為自信、自尊和自強;反之,則易產生 自卑感 ,自暴自棄。
心理治療師薩提亞在談到自我價值感時指出:
「當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時,我就極有可能以一種高貴、真誠、勇敢的姿態,充滿活力和愛心地來應對生活」。
「如果我不喜歡自己,就會貶低自己,對于生活,我總是很恐懼,覺得自己無能,從而形成了一種狀態:以受害者自居,不思進取。
我盲目地責怪自己同時加罪于他人,一會兒屈從一會兒暴虐,將自己的過錯推卸于他人。」
深刻點明了自我價值感對一個人身心健康和人生髮展的重要影響。
對于孩子來說,自我價值感的形成和水平高低受家庭影響很大,尤其是和 父母的養育方式及其對孩子的態度和評價關係密切。
生活中,父母常見的3種行為,最容易養出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
01
情感忽視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態度就像一面鏡子,讓孩子看到和感覺到自己的樣子。
0-6歲的幼年關鍵期,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積極關注——看見並回應孩子。
如果能夠得到父母的關心、愛護和理解,孩子在內心深處就會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值得被好好對待的。
反之,如果家長經常性地忽視孩子,態度冷漠、拒絕孩子、阻止孩子的情緒表達,則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內心充滿恐懼和不安,從而懷疑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
比如,孩子有話想跟媽媽說,媽媽正忙,簡單粗暴地把孩子推到一邊,不理會孩子,或者孩子說完,當沒聽見;
孩子因為某件事傷心地哭了,家長覺得煩,制止孩子:「有什麼好哭的!再哭我把你關門外去。」
如果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因為他們在父母那裡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尊重,自然也不會尊重和重視自己。
因此,家長在孩子童年時期,要特別注意對孩子的關注、回應和情感撫養。
多花時間陪伴,和孩子互動。與孩子對話時,認真看著他,耐心傾聽,給予積極的回應。倘若沒辦法做到,最好如實地告知原因:
「寶寶對不起,媽媽現在要做飯,不能陪你聊天了,等媽媽做完飯,咱們再好好說,行嗎?」
這樣,孩子會明白,是父母「暫時做不到」,而不是自己不好。
另外,在孩子表現出情緒時,父母設身處地的接納和理解,也會讓孩子倍感溫暖,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有價值的。
這一點上,家長要做到不輕易責備孩子的情緒,比如傷心、生氣、後悔,而是允許孩子表達,帶著愛和耐心去傾聽,表示理解,必要時提供建議或幫助。
比如家裡來其他小朋友了,看到媽媽陪他們玩,給他們好吃的,孩子不高興,忍不住哭了,這時媽媽可以把孩子抱起來,問問他:
「是不是媽媽陪其他小朋友玩,你不高興啦?怕媽媽不愛你了,是嗎?」
然後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不論什麼時候都永遠愛你,對其他小朋友好,不影響對你的愛。」
親子之間情感上的溝通和理解,更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形成較高的自我價值感。
02
給孩子過高的期待和要求
看不到孩子真實的樣子
電影《伯德小姐》中,女主人公和母親之間緊張的關係貫穿整個電影。
母親總是不滿于女兒的一切,常常貶低、攻擊女兒,包括凌亂的房間,學習成績、要去紐約讀大學的計劃等等。
在母女挑選裙子的一段情節中,母親對伯德小姐挑選的裙子、身材不滿意,于是便有了下面一段對話:
-「我想要你的肯定,希望你喜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