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故事,覺得很有意義:
有位媽媽喉嚨發炎,嗓子啞了。
這天,兒子放學回來說:
「媽媽,今天老師批評我了,我再也不想去上學了。」
這位媽媽很想批評孩子,可是因為說不出話,只好乾瞪眼。
兒子接著說:
「老師說我的作業是抄同桌的,其實真的沒有,都是我自己寫的,為什麼老師都看不到我的努力。」
說著說著兒子委屈地哭了,媽媽默默地抱了抱兒子。
兒子哭完,突然說了一句,「媽媽謝謝你。」
她愣了一下,兒子又說:
「謝謝你今天聽我說了這麼多話,我一定會繼續努力的。」
故事裡,媽媽全程沒有說一句話,只是默默傾聽,卻讓孩子表達了情緒、說明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媽媽的傾聽和擁抱,讓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納、被理解,于是心生感激,並萌生出一種想要努力變好的意願。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
家長說得越多,孩子反而越不聽話,親子之間的矛盾更多,距離越來越遠。
在恰當的時候,學會閉嘴,也是一種智慧,對親子關係、孩子的成長發展更有利。
1
學會閉嘴,孩子才會敞開心扉
認識的一位媽媽,一直苦惱于自己和兒子的關係。
兒子上高中,平時在家總是一副不高興的樣子,和她多說兩句就不耐煩,而和同學語音聊天時就會有說有笑、充滿活力。
她反映的情況,是許多家長的共同困惑: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有人曾分享自己的經歷,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跟媽媽分享一包好吃的薯片,她卻教育我說這是垃圾食品,不要多吃。」
「參加運動會接力賽沒有取得好名次,難過地告訴家長時,他們冷嘲熱諷,怪我平時不好好鍛鍊身體。」
「上國中的時候錢丟了,啃了一個星期方便麵,回家告訴媽媽,她說怎麼別人沒丟就你丟了,是不是自己花了不承認?」
可以看出,很多家長和孩子溝通時,並沒有好好聽孩子說,總是擺出一副「權威者」的樣子,急于對事情下結論、做評判,給孩子貼標籤、講道理。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的情緒、感受都沒有被父母真正看見,得不到理解。
這種挫敗感、失望感越積越多,漸漸地,孩子就不想和父母交流。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 「無關回應」,當人得到的回應與期待不符時,就會失去交流的興趣。
大多數時候,孩子跟父母傾訴,是希望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和理解,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批評。
當他告訴父母一件開心的事時,是想要父母和他一起分享喜悅,感到快樂;當他沮喪、挫敗時,希望父母可以給他安慰,或是簡單的一個擁抱。
這些時刻,會讓孩子感到被愛、被接納,內心生出無窮的力量。
孫儷曾分享過自己作為「過來人」的育兒經驗: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
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道理再好,也只是冷冰冰的語言。
只有情感上的互動與理解,才能通向孩子的內心,增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願意敞開心扉。
當孩子在傾訴的時候,家長學會閉嘴,多聽孩子說,更能加深對孩子的了解,同時消除自己的偏見。
有時候,一句「我理解」,勝過千言萬語。
2
學會閉嘴,孩子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有一次在商場等位吃飯時,旁邊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玩樂高,全程嘴裡的話就沒停下來過。
「你這擺的是什麼?不對不對······」
「紅的跟紅的放一起,綠的跟綠的放一起······」
「哎呀,笨手笨腳的,你看我怎麼弄的······」
我眼看著那個孩子從一開始的興致勃勃,眼裡閃著亮光,慢慢開始迷惑,不知該從何下手,到了後來神情黯然,開始東張西望,對眼前的樂高失去了興趣。
生活中,孩子學習和獨立做事時,有些家長總是忍不住在一旁指手畫腳。
事實上,這種不請自來的「打擾」,容易破壞孩子的專注力,打斷他的思考進程。
除此之外,家長們還經常充滿了各種擔憂,擔心孩子受傷、吃虧,怕自己沒照顧周到,于是處處保護和限制孩子:
孩子在空地上奔跑,家長跟在後面,著急地說:「慢點跑,別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