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我們總是喜歡跟孩子講很多大道理,想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傳授給孩子,幫助孩子往好的方向轉變,希望他們按照我們的想法來做事,少走一些彎路。
初衷是好的,然而實際效果卻微乎其微,反而常常招致孩子的厭煩、叛逆。
春節期間,看到不少網友反映,回家最怕的就是父母、長輩喋喋不休地灌輸大道理:講述自己的「光輝歲月」、普及玩手機的危害、語重心長地催婚、傳授做人的道理······把本來輕鬆愉快的團聚時光,變成了一場場「說教大會」。
孟子曾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人的毛病,在于動不動就以師長的口吻教育別人。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沒有人喜歡被別人說教。
01
為什麼說教不管是對孩子還是成人,都是一種令人反感且無效的溝通方式?
首先,說教讓人不舒服的點在于,說教者的語氣和語言中,難免帶有貶損、否定和控制意味。
當父母以一種絕對正確的姿態與孩子對話,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防禦,孩子會採用迴避、反對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立場。
于是說教可能變成父母單方面的表演,孩子充耳不聞;或者演變為辯論,孩子不斷反駁父母。
持久、積極的改變一定是由內而外的,繞不過孩子內在思考這一步。如果不考慮孩子的接受度,外在刺激再多,也是徒勞無功的。
其次,家長認為正確的道理,往往是基于自身的經歷和認知,孩子如果沒有經過切身的經歷、反思,很難真正理解和認同。
最後,再正確的道理,也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從認知到行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網絡上曾有一句流行語,「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正是在于人的各種局限性,無法將道理付諸實踐。
因此,給孩子提供可行性的方法或建議,指導他們的行動,遠遠比空講道理來得有效。
02
有一位家長曾在後台留言說:
「孩子今年高一,我每次看到他玩手機就忍不住說教,如同念經。我也很反感這樣的自己,但是真的控制不住。」
家長為孩子擔心,想要給他正確引導的心情,非常理解,但是越是想要讓孩子聽從、信服自己,越是要克制說教欲。
減少說教,把精力放在以下3件事上,教育會更好地發揮作用:
(1)多陪伴互動、增強情感連結
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很普遍:
有些爸爸工作忙,平時很少陪孩子,一有點空,就對孩子耳提面命,考察學習、批評說教,以為這樣就是教育了孩子,盡了做父親的職責。
殊不知, 當家長和孩子之間關係疏離、缺乏情感連結,他們的話語對孩子的影響力很小。
在難得的親子時光里,還充斥著說教,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差。
俄國作家契科夫曾說:
「母親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被外人代替,就是因為她能夠跟孩子同感覺、同哭、同笑,單靠理論和教訓是無濟于事的。」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對于自己喜歡、親近、依戀的人,才會願意聽他們的話。
對家長來說也是一樣,只有在孩子身上花了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你的話才會對孩子有影響力。
因此,家長要注重和孩子的陪伴與互動,多傾聽孩子的心聲,關心他、理解他,拉近親子關係,增強彼此之間的情感連結。
親子關係好了,教育孩子才會更輕鬆、順利。
(2)給孩子有價值的建議,解決實際問題
當孩子身上出現某些問題行為,或者學習成績不好,家長最常採取的策略就是三令五申地給孩子講道理:
「你老是玩手機會近視的,還會破壞注意力,到時候學習的時候集中不了精神。」
「上課要認真聽講,作業及時完成,不然成績怎麼會好?」
······
反覆嘮叨的,只有這些顯而易見的道理,卻無法提供給孩子切實有效的方法指導,不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時間久了,孩子也會感到煩躁。
就像一個六年級孩子所說:
「我爸媽講的那些道理,我也知道啊,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有什麼辦法?」
是的, 有些時候,孩子也想改變,但是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此時,家長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和幫助,為他指明方向,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