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經典的話:「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孩子的狀態,往往是大人狀態的鏡像。
孩子天生具備模仿能力,會讓他下意識地去模仿身邊人的舉動。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復製品,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是孩子的模仿對方。
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有遠見的父母,從來不會用嘴巴教育孩子,而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
希望孩子閱讀,他們自己先拿起書;
希望孩子養成好習慣,他們先嚴格要求自己;
希望孩子善良,他們先樂于助人。
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是更優秀的父母,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你希望孩子怎樣成長,希望孩子未來有著怎樣的人生,那就怎樣去教育孩子,去培養孩子。
好的父母,都善于從家庭生活的點滴細節中發掘孩子的天賦,並適時引導,這才是成就孩子的教育之道。
教在學校,育在家庭,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
面對當下愈演愈烈的家庭教育焦慮,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父母的基本教育素養,倡導「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家長要把幸福還給孩子。
具體應該怎麼做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幸福家庭教育的七大錦囊。
1.陪伴:父母再忙也要想辦法陪孩子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飯,在一起說話,交流和學習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父母在談論政治,孩子可能今後會對政治感興趣;父母在抱怨,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緒。
很多父母以為跟孩子多說話沒有什麼意義,實際上父母說的東西,即使孩子今天不懂,也會成為他大腦裡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會決定整個家庭是否擁有共同的命運。
一個父親是當地很著名的企業家,很忙,不是請人家吃飯,就是人家請他吃飯,跟自己的女兒沒有很多接觸。
孩子上了小學後,因為參加新教育實驗,新教育實驗的老師會定期給孩子父母親寫信,每周一封信。
其中一項就是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不僅是母親讀,父親也要讀。
這個父親5年裡和孩子一起讀了184本書。他說一開始沒感覺,讀了一個月之後,發現閱讀比喝酒有意思得多,就開始主動拒絕應酬,跟孩子一起讀書。
他說:「這5年裡,孩子上了小學,我上了大學。」後來他跟孩子在一起無話不談,而媒介就是書。
父母再忙也應該想辦法陪孩子,哪怕時間很緊張,哪怕做做樣子。回到家,很多父母打游戲,看電視,這很正常,但是要想讓孩子走得更好一些,就必須克制自己的行為。
2.閱讀: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閱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
童書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都悄悄地藏在一個個人物、動物的命運裡,藉此構建起孩子的價值觀。
最初的閱讀是親子共讀,是父母讀給孩子聽,因為孩子不認字,閱讀更多的是從圖畫入手。
兒童最初是通過圖畫認識這個世界的。
此外,童書不僅有價值薰陶的作用,還有療愈的作用,孩子要解決什麼問題,都有相應的圖書,看了之後比說一萬句教訓的話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兒童時期一旦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今後會主動找書讀書。
3.習慣: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有沒有好習慣
聽過這樣一句話:「教育是培養習慣,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體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沒有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
新教育改革有一個行動叫每月一事,每個月讓孩子做一件事,培養好習慣。
比如,這個月學會吃飯。吃飯裡面有很多習慣要培養,不僅僅是禮儀還有很多和習慣相關的東西。
比如學會走路,走路也有習慣,當然在習慣的背後還有很多準則性的東西,我們說不闖紅燈,意味著要遵守規則,遵守規則就是一個習慣。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好習慣養成需要連續21天不斷地訓練,家庭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空間:幫助孩子,讓他成為他自己
我們要讓所有的孩子都成為英雄,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幫助他,讓他成為他自己。
家庭和學校應該是一個幫助孩子發現自己、成就自己的場所,給孩子盡可能多的空間、舞台和機會,這樣才有可能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作為父母親來說,千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千篇一律,所有的孩子都成為同一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