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7歲的兒子第101次賴在電視機前,死活不肯進房間練書法。
我哄了又哄,這小子依然不肯「乖乖就范」。
看著死乞白賴的兒子,孩子他爸一時心軟,試探著問:「要不,今晚咱先不練了?」
「不行!」耐心耗盡的我,把聲音提高了八度,一下子把爺兒倆怔住了。
「去!」我左手叉腰,右手指著兒子房間。
一個字的命令最可怕,兒子終于從沙發上溜了下來,回到房間練字。
「何必這樣逼兒子呢?還小嘛。」孩子他爸小心翼翼地說。
我回頭白了他一眼。
這樣逼孩子,難道我不心疼?
可是,相比于心疼,孩子的未來更重要。
因為從小「被逼」和「沒被逼」的孩子,在20年後,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如果我因為一時心軟,而放縱兒子,那麼他未來將失去的,可不止一手好字。
2021年,那個在奧運會上射落首金的00後「清華學霸」楊倩頻上熱搜。
「清華學霸」、「奧運冠軍」,隨便一個頭銜都足以讓無數人景仰。
如今楊倩集二者于一身,簡直可以原地封神。
可觀眾只看到了她成功後的萬丈光芒,卻看不到她背後無數次的咬牙堅持。
12歲那年,楊倩在奪得全國青少年錦標賽亞軍後,被送進了高手如雲的青奧隊。
曾經拿下無數獎項的楊倩在這里,淪為一個實力平平的小選手。
面對一次一次的被擊敗,楊倩無數次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每次聽著女兒在電話里委屈的哭訴,楊爸爸總是態度堅定地說:
「不行,你不能放棄。你想想你當初有多熱愛射擊。再堅持一下吧!」
在爸爸的「逼迫」下,她只好咬著牙堅持下來,時常一個人在訓練場練到肩膀都抬不起。
後來她考上了清華大學,每天既要訓練,又要上課,忙得沒法休息的她想到了放棄學業。
可這次楊倩又被爸爸逼著堅持下去: 「讀書,任何時候都不會錯。」
就這樣,楊倩也同樣咬著牙把學習一點一點完成了,從來沒有掛過科。
這才有了如今的清華大學奧運冠軍——楊倩。
想必,楊爸爸「逼著」女兒堅持下去時,內心也一定無比心疼。
可是他很清楚,有些事情,必需逼著女兒堅持。
為的不是一個完美的結果,而是堅持過程中收獲到的東西,比如毅力,比如抗壓力,比如戰勝自我的勇氣。
想起之前跟一個資深人力朋友聊天。
我問他:
「面試者有才藝特長真的那麼重要嗎?會彈鋼琴的人當中能有幾個朗朗?」
他笑了笑:
「我們看重的不是他技藝多精湛,而是習得技藝背後的那份毅力。」
從小被父母逼著練書法、彈鋼琴的孩子,也許童年會更忙碌、更辛苦,但20年後,等待他們的會是比別人更多的機會。
而這些機會,都源于堅持過程中鍛煉出來的毅力。
如果問:那些「沒被逼」的孩子長大後會感謝父母的仁慈嗎?
絕大多數人都會連連搖頭,然後一聲嘆息。
比如我的表弟。
表弟從小家裡條件一般,但卻被重男輕女的姨夫寵成小太子。
四年級時,表弟吵著想學籃球,姨夫省吃儉用存了半年的錢終于給他報了籃球培訓班。
可他學了一個月就開始各種理由不想去:夏天太熱了、作業太多了、培訓學校太遠了……
姨夫心疼那筆不少的學費,可他更心疼自己的寶貝兒子。
于是他同意了表弟不再去上籃球課。
後來表弟成績總是倒數,著急的姨夫加班存錢給他報了課外補習班。表弟依然興致勃勃上了幾個星期就嫌辛苦不願意去了。
姨夫照舊沒打沒罵沒逼,由他去了。
表弟就此養成了遇見困難就放棄的習慣。
前兩年,姨夫突然收到高利貸發來的簡訊,說表弟欠他們4萬元。
原來,自稱在家備考公務員的表弟嫌備考太辛苦,便沉迷打游戲,不知不覺利滾利欠下這筆債。
東窗事發的第二天,表弟趕忙找了個送外賣的工作,每天風里來雨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