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用一生為佛造像! 從小學佛法「19歲皈依佛門」,山中收容「上千尊落難神像」致力發揚光大
2024/04/16

ADVERTISEMENT

世間萬物,生滅變異,

神明的形象,亦是如此。

為佛造像

薄霧朦朧,飛來峰的清晨,氤氳如仙境。

當第一縷陽光,

穿透薄霧,照進永福寺,

一名少年蔣晟,拉開了寮房門。

他走到院中,深深吸了口氣。

梵音清韻,靜謐安然。

僧人端來一碗素泡麵,

囑咐他吃下。

白天,

蔣晟獨自在僻靜的大殿,

修復一隻佛手;

傍晚,

則與他們一起,打太極拳。

ADVERTISEMENT

早睡早起,晨鐘暮鼓。

彼時剛上大二的他,

褪去了少年的浮躁,

回歸到最天真的狀態。

這段日子,

儘管只有短短的七天,對他來說,

卻是一生,最重要使命的開始。

蔣晟生于1990年。

他的父親,

在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雕塑專業任教授。

母親則是位虔誠的佛教徒。

他在父親的引導下,

大學也讀了雕塑系;

受母親的影響,

從小對佛教知識,便心存嚮往。

小時候父親經常放他到靜物台上,

當模特兒去永福寺修佛手,

是這兩者結合的開始。

而從那之後,

他便決定用一生,為佛造像。

ADVERTISEMENT

19歲他皈依了佛門,

一邊學雕塑,一邊學佛法。

在眾多同學都選擇,做前衛雕塑的時候,

他跟著一位,研究石窟造像的老師,

到各地的石窟做考察。

大量的接觸佛像,和不斷摸索,

讓他很快對佛像,有了自己的理解。

他建了一個資料庫,

搜集所有的佛像知識,詳細到釋迦牟尼佛,


最早在哪個寺廟裡出現過,這種根源性的東西。

造佛像的時候,先去進行大量調研,

之後再和寺廟溝通,

ADVERTISEMENT

在僧人對佛像的理解基礎上,

明確設計方向。

每個朝代的佛像,神態都不相同。

他遵循漢式多元化的塑造方式,

並不局限于傳統,而是在嘗試,

結合傳統做當代的佛像。

無相不是沒有相,是本性無相,是實相。

「佛像是最美好的人像,那最美好的佛像也在人身上」

ADVERTISEMENT

蔣晟說,他在做佛像時,是以一種認知的方式來完成。

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德高望重的人,留意他們的說話方式,日常神態。

還經常去寺廟,看僧人打坐、念經,

看他們身上,最舒服、最虔誠的姿態。

每隔一段時間,還要組織畫家去寫生,

ADVERTISEMENT

當他們專心致志畫畫的時候,

記錄下他們的狀態。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