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總是羨慕別人家優秀的孩子,人家是班級第一、鋼琴比賽拿獎、考上985名校、甚至成為奧運冠軍。
殊不知,別人家孩子的優秀,浸透著父母努力的汗水,背後藏著父母教育的智慧。
每個孩子從出生起,就受父母的教育和影響。父母自身是怎樣的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從各個方面雕琢、塑造著孩子的樣子。
一個靠本能反應來教育孩子,不聽話了就打罵,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不關注孩子成長規律的父母,和努力學習知識,用科學、正確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是天差地別的。
很多人說,父母也應該持證上崗,這樣對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生命發展才是負責的。
深以為然。
普通父母和智慧的父母,教育孩子都有哪些區別呢?看看下面這5點,我們或許能夠有所啟發:
01
關于學習
普通父母:看重學習成績,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提高成績,沒達到理想的成績就批評、否定孩子。
智慧父母:比起成績,更看重孩子的學習習慣、興趣和方法,不把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孩子沒考好,會帶著孩子分析問題所在,引導孩子一步步提高。
學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活動,成績決定著孩子的排名、能進什麼樣的學校、考什麼樣的大學,家長重視成績無可厚非,但如果只停留在「唯成績論」上,對孩子的學習卻是不利的。
如果家長總是強調成績,成績好喜笑顏開,成績不好對孩子嚴厲批評、冷漠忽視,就會 影響孩子的學習心態,孩子會產生更大的壓力,患得患失,一到考試就緊張,生怕自己沒考出令家長滿意的成績。
而且,小學的成績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家長更應該重視的是影響學習的底層能力: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
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孩子學習的基礎打牢了,即便目前成績不是拔尖,後面的路也會越走越順,成績提高是水到渠成的事。
因此,關于學習,家長需要改變固有的認識,不要因為一時的成績好壞而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因為學習是一件長期的事情,尤其是孩子沒考好的時候,給孩子有效的幫助才是最要緊的。
此外, 多注意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不要用密不透風的監督、給孩子布置超額的作業等行為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從一年級開始,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孩子掌握好的學習方法。
把這些事情做好了,孩子的學習會變得更加輕鬆、愉快、自覺、高效。
02
關于溝通
普通父母:認為溝通就是「我說,孩子聽」,把溝通變成說教、單向輸出,想要讓孩子聽自己的。
智慧父母:和孩子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願意聽孩子說,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同時表達自己的想法或建議,但是不強求孩子聽自己的。
家庭教育中,親子溝通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
溝通順暢,會促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進親子關係,教育會更好地發揮效果。
如果溝通只是父母對孩子的說教、批評,孩子很容易產生厭煩、叛逆的心理,導致溝通無法進行,破壞親子關係。
家長需要明白, 溝通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首先應該放低自己所謂」父母的身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少說,少評判,多聽,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和想法,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
當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也會反過來尊重、理解和信任父母。
親子之間相互配合、共同協作,孩子會成長得更好,父母教育起來也會更輕鬆。
03
關于比較
普通父母:經常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家孩子作比較,常常陷入焦慮,嫌棄孩子,看別人家孩子學什麼,馬上就想讓自家孩子也學。
智慧父母:很少拿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只會讓孩子和自己比,比之前表現好,有進步,就給予肯定和鼓勵。
愛比較是父母需要克服的習慣,因為它帶來的負面作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