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認知中,女孩子都喜歡布娃娃、粉色系的物品,對化妝也比較偏愛,經常會偷偷拿媽媽的化妝品在臉上亂涂亂畫,而男孩子大都喜歡汽車、恐龍模型,行為上也比較大膽,喜歡冒險。
但生活中有這樣一些孩子,他們明明是男生,卻喜歡玩小女孩兒玩的玩具,就連行為舉止也偏向女性化,這樣的現象是否正常呢?
孩子對性別的認知發展需要過程,會出現不符合性別的行為其實很正常!
寶寶3歲會開始對性別產生意識,但大多數寶寶對于性別只停留在理論階段,比方說男孩子只知道自己是男性,媽媽是女性,而對于不同性別的特征并不夠了解。
所以寶寶一開始根本沒辦法區分男性和女性,以至于遇到一些具有性別特點的情況,會不自覺往相應性別上靠。
比方說一個女孩兒留短髮,那在孩子眼中她就會被當作是個男孩子,因為在孩子的認知中,只有男孩子才剪短頭髮。
當寶寶再長大些,對性別有了全方位的認知后,孩子就能通過不同的特性來區分男女了。
比如說男女兩種性別在身體結構上是存在差別的,行為特點也存在差異,孩子可以通過行為特點或其他方面的特性對一個人的性別進行判斷。
等到孩子5歲以后,固有的性別認知就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區分不同性別,行為方面也會遵循性別特征做出相應的行為。
孩子出現不符合性別的行為,是因為他還沒能正確區分性別的不同,只要家長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意識,孩子的行為就能得到糾正。
當男孩兒喜歡女孩兒的玩具,行為舉止更接近女孩兒時,該如何引導呢?
1、給予孩子更多的選擇,培養多元化的情感經歷
孩子喜歡什麼是他自己的選擇,但我們可以通過多元化環境去影響孩子的性別觀。
比如男孩子喜歡玩洋娃娃,家長們可以在孩子玩娃娃的基礎上給他提供適合男孩子玩的玩具,比如汽車模型、樂高、恐龍玩偶等。
孩子的可選項目越多,情感方面受到的影響就會越豐富,這樣男孩子不僅會具備照顧洋娃娃時的細心,也會有玩汽車、樂高時的自信,情感方面更加豐富的體驗,會讓孩子在對待不同性別時表現得更加平等。
2、包容并接納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不符合性別舉動時,家長不要忙著反對,或用「你這樣根本不像個男孩兒!」
這樣的語言去刺激孩子,這樣做反而會讓孩子更加排斥家長,甚至會對性別產生刻板印象,而這種刻板印象在孩子長大后對待不同性別時會成為一種障礙。
家長們對待這樣的情況,首先要懂得接納和包容孩子的不同之處,然后從生活、學習、情感等方面,對孩子進行多方位的影響。
這樣孩子才能通過多方面了解到,做人做事不能被性別限制住,孩子積極的態度也會促使其成為一個他真正想要成為的人。
3、面對孩子不符合性別的行為,不要過分強調男女
比如說孩子喜歡玩娃娃,家長們這時候不能說「女孩子才玩娃娃,你個小男孩兒玩什麼娃娃啊!」,應該說「男孩子對玩具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女孩子也是,孩子們都喜歡玩他們中意的玩具。」
用一種包容的方式應對孩子的行為,切不可對男女過分強調,減少孩子對性別之間的困擾,有時候對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別更加有利。
可見男孩子喜歡女孩子的東西,行為不符合男孩子的個性都是正常的現象,家長只需要對孩子的舉動進行正確的引導,即可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性別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