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收藏著一幅有趣的畫像,畫中一名作西域胡人扮相的人牽著一頭高高大大的動物。每一個遊客看到這幅名為《明人畫麒麟沈度頌》的卷軸都不禁啞然失笑——因為連小孩子都認得畫中所謂的「麒麟」其實只是動物園裡很尋常的動物!
關于這幅畫的故事,還得從明成祖朱棣時期說起。關于明成祖,歷史上一直是褒貶不一,雖然奪位只是一直被人所詬病,但也不可否認,明成祖做的一些豐功偉績,就比如命令鄭和七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在這三十三年的時間裡三寶太監鄭和受明成祖朱棣所托曾先後七下西洋。作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鄭和的行程比西方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領先了近百年。鄭和第一次的出行時間距離朱元璋開國不到四十年,天下大勢初定,年輕的明王朝處在一個上升期。
即便如此,率領近三萬名由將士、翻譯、醫官、匠人等不同身份組成的使團,駕駛著兩百四十餘艘不同船型組成的遠洋艦隊,此舉在當時無疑耗費著巨大國力。
第一次的遠洋並非一帆風順,使團路途遇到海盜襲擊滅敵五千。當他們行至爪哇島麻喏八歇國,時值島上東西二王內戰,西王將使團當作敵軍支援而失誤除掉部分船員。待誤會解除西王惶恐不已,派遣使者拿出六萬兩黃金前來謝罪,此時鄭和作為領導者表現出高度克制防止事態激化,並進一步放棄對西王的賠償要求使得雙方化干戈為玉帛。
不久鄭和還朝,同時帶來的還有途徑國家的使者,他需要這些使者見證天朝上國的威嚴;隨後,鄭和便開始了第二次出行,這次主要是帶這些使者歸國,所以船隊的規模並不大;待鄭和返回修整數月後開始了第三次的航行。
相比前兩次,此次出行可謂收穫滿滿,不僅圓滿完成與海外列國友好建交的政/治任務,還將沿途遇到的奇珍異寶帶回國內。臺北故宮收藏的這幅《明人畫麒麟沈度頌》,正是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成果。
這次他們到訪了許多國家,其中有一個名叫榜葛剌的國家在見識到鄭和這支船隊的風采後,不由得對大明王朝心懷景仰欲使兩國永修同盟之好,于是便進貢了兩隻神奇的動物隨鄭和回朝。
而這兩隻動物,就是如今的長頸鹿。但在那時,誰也沒見過這種動物,于是,新奇的事物帶來的是舉朝震動,大臣和百姓紛紛好奇圍觀,而朱棣看到這個長相怪異的傢伙像是神話傳說中的麒麟更是心花怒放,派畫師記錄下當時的場景,于是才有了這幅畫的誕生。
昔有趙高指鹿為馬,現在朱棣將長頸鹿說成麒麟。儘管作為傳說中的五大瑞獸之一,麒麟不可能真正存在于世,但至少有前人描寫過關于麒麟的記載可供後人參考,比如宋代《瑞應圖》就有描述麒麟有著羊頭、狼蹄、圓頂,渾身散發著五彩華光,身高足足一丈二!對比長頸鹿除了身高符合其他方面貌似沒有多大相像。身為一代明君,永樂大帝難道如此沒有見識?事實當然沒那麼簡單!
這裡就不得不說先前明王朝下足血本打造船隊七下西洋的目的了,除了宣揚國威、擴展貿易及與海外列國建立友好關係這幾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眾所周知在建文元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親侄兒的皇位後,建文帝便下落不明。
朱棣深知自己的上位史並不光彩,朝中還有不少建文帝的黨羽暗中心懷舊主,此事讓朱棣寢食難安,找出建文帝的下落對他而言顯得格外重要。朱棣曾讓道士占卜,卦象顯示朱允炆流落海外,于是秘令鄭和在遠赴西洋的途中順便探查其下落。可惜天不遂人願,鄭和數次的海外出訪並沒有尋到有效的線索,建文帝的去向終究成了千古謎案。
既然找不到建文帝,那麼唯有從其他方面入手來穩固自己上位的合理性了。榜葛剌國帶來的長頸鹿讓朱棣看到了希望。當他第一眼看到長頸鹿,心中就打定了主意。要不遺餘力地將其說成麒麟並大肆宣揚。
還有一個說法是說當時海外本地人對長頸鹿的叫法聽起來好像中國話中的「麒麟」,朱棣便順水推舟將其當做麒麟。歷史的細節真相如何我們無從得知,總之不論是預謀還是巧合,朱棣將長頸鹿當做麒麟,只是因為尋建文帝不得而上演的一場政/治戲碼罷了。
它是不是麒麟,到底有幾分相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皇帝說它是麒麟,那麼它必須得是麒麟——作為神話中的瑞獸,傳說麒麟的現世往往能帶來祥瑞之兆,預示著有明君入世,黎明百姓安居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還有什麼能比這更能表達這是上天對自己即位合理性的一大肯定呢?麒麟外交讓朱棣下了一步好棋,自己的皇位坐穩當了,海外使者得到了賞賜,滿朝文武因這祥瑞之兆從此君臣一心。後面的歷史也給出了答案:穩定局勢、北征蒙古、編修《永樂大典》、國富民強永樂盛世……這一件件功績足以證明朱棣不愧為大明王朝的一代英主。
在這之後,陸續還有幾個國家進貢過長頸鹿和其他珍奇,一時間使明王朝成為萬邦來朝的大國。相比之下同樣是航海,與後來哥倫布航行至美洲大陸對原著民的掠奪式探險不同,鄭和七下西洋是一種對周邊小國的示好,即使有帶回一些珍奇異寶,更多的是朝廷帶給他國的賞賜。
上千年延續下來的大國觀讓每一代封建王朝的君主將「四夷賓服,萬邦來朝」作為盛世體現的終極夢想。也許是下西洋耗資巨甚讓明王朝後期再也無力負擔這種規模的遠洋工程;也許是朱棣的訴求已然實現,後面不再需要類似麒麟外交的事情來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命所歸。
朱棣去世後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宣宗讓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後隨即停止了這一偉大的航程。此時輪到西方趕上地理大發現萌生出早期資本主義,新航路的開闢打通了各地之間的版圖,一個嶄新的世界自此呈現。大明王朝卻實行禁海鎖國的政/策,讓數千年以來始終領先全世界的中華文明開始逐漸走向落後的道路,這不得不說是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