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媽媽好,但我卻覺得, 別人的媽媽才是真的好。」這是一個叫石頭的小男孩,對媽媽進行的抱怨式傾訴。只因為媽媽實在是太嘮叨了,每天就是不停地「念經」,嘮叨個沒完沒了。
雖然,媽媽說的也很有道理,但長期這樣的噪音污染,已經讓小石頭厭煩到,不想分析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想逃離媽媽。
瞧瞧,這樣 「念經式」的媽媽,不僅嘴累,心也很累。關鍵是結果并不好。孩子不愛聽媽媽說話,也并不會因為媽媽嘮叨,就聽從媽媽的意思做事。相反,念經式的媽媽讓孩子不高興,媽媽自己也很氣憤,感覺帶娃太煎熬了。
總結來看,這樣的媽媽確實有點「低情商」,不僅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將自己陷入了難過焦慮里,雙向受損。
除了這類父母外,還有一類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習慣性地嘮叨娃,并且還會用語言暴力,對孩子實施威脅。
比如,我的一位粉絲小孩子,就曾給我留言說,「我的媽媽總是威脅我,如果我不好好學習,她就不要我了,要把我送人,她再生一個孩子。」
顯然,這句話成了孩子心里的一根刺,孩子時刻都感覺自己在媽媽的心里不重要,地位受到了挑戰和威脅。孩子感受到戰兢,認為自己不被媽媽寵愛,從而變得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
可以看出,低情商父母,大都有這2種特點
①嘮叨孩子,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高情商的媽媽,大都能在乎孩子的感受,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而低情商的媽媽,卻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她們嘮叨孩子,只希望通過「念經式」的教育,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這正是媽媽低情商,沒有換位思考能力的表現。
②對孩子語言暴力
還有些媽媽,在嘮叨急眼時,還會對孩子進行語言暴力。媽媽用語言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毀掉孩子的尊嚴,用這種高壓的氣氛,強制要求孩子必須聽話。在語言暴力下,孩子即使行為上按媽媽要求做了, 心理上也容易受到創傷,并且很難愈合。
莫里哀說,語言是賜予人類表達思想的工具。
如果利用的好,皆大歡喜。要是利用錯了,對孩子和家長都是一種變相傷害。尤其是對孩子,孩子所受到的語言之傷,很難撫平。
那麼,如何做個高情商的媽媽,跟孩子愉快相處呢?
其實,教育的模式很多元化,未必要采用這種「念經式」的嘮叨教育。更沒必要采用語言暴力,侮辱諷刺孩子,傷害孩子。如果家長可以做個高情商的父母,那孩子也能愉快地跟爸媽相處,充分開動左右腦,大家一起把生活過得更幸福了。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的 左腦負責分析、邏輯、語言能力, 右腦負責想象、感性思考等方面。因此,媽媽想要跟孩子愉快相處,并且引導孩子如何去改正錯誤,可以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糾正孩子的行為。
利用三步,充分啟動和開發娃的左右腦!
第一步:先激發孩子用左腦分析問題,問問孩子「媽媽剛才說錯什麼話了嗎?為什麼錯了?」再讓孩子指出媽媽的問題。
如果孩子說不出來,就反問引導孩子,說出孩子自己的行為言語哪里有不足之處,鼓勵孩子表達出來。
第二步:媽媽 再引導孩子用右腦進行想象和感性思考,詢問孩子假設以后再碰到同樣的事情,孩子會怎麼做,怎樣避免今天的錯誤再發生。
第三步: 媽媽可以跟孩子進行情感溝通,來與孩子交流內心想法,爭取二人都很舒服愉悅,不會有沒說出口的芥蒂存在。
這樣一來,高情商的媽媽就教育了孩子,還成為了孩子的好朋友,彼此都很開心,完全可以避免嘮叨育兒帶來的惡果了。
其實,教育引導孩子,陪伴孩子成長,這件事是父母終身要做的事情。這就要求父母,必須掌握好的方法,而不是低情商地去育兒。
一般來說,智慧型的父母, 大都能跟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并不會使用語言暴力,相反他們的情商都比較高。大概這也源于,這類父母經常學習,從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與孩子討論時態度要溫和,不是站在上級別的地位來命令孩子,這要比家長對孩子的訓話更重要。
家長們,你是低情商父母,還是高情商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