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馬王堆:一份菜單一堆烤串,天鵝狗肝貓頭鷹萬物皆可烤?
2024/04/26

ADVERTISEMENT

馬王堆千年不朽女尸「辛追」的發現曾震驚世界,而墓中出土的大量食品,似乎證明了辛追是一個精致而地道的「吃貨」。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湖南省博物館,一起去看看有關馬王堆「吃」的傳奇故事。

馬王堆的所有文物連同辛追的尸骸都搬到了湖南省博物館

在辛追墓中出土了一套「遣冊」(隨葬品實錄),里邊有中國最早的「菜單」,記錄了103種名貴菜品和九類烹調的方法,而遣冊上的記錄和出土的實物保持著高度的一致。

辛追墓中出土了一份遣冊,里邊有隨葬食品的「菜單」

辛追墓中出土了很多動物的骨骼,專家推斷她對肉類最為喜愛,日常吃的有牛肉、羊肉、豬肉、狗肉、鴨肉和魚肉,和今天我們常吃的肉類很相似。

辛追墓中的各種常見畜類骨骼

但這還不算什麼,辛追最愛吃的應該是珍禽野味,墓中出土了野兔、野雞、斑鳩、鵪鶉、喜鵲和鴛鴦的骨骼。

ADVERTISEMENT

裝有兔骨的竹笥外寫著「熬(煎)兔笥」三字,而遣冊上說野雞、野鴨、鵪鶉要做成肉羹,兔肉要「干煎」,「菜單」成了出土實物的「說明書」。

辛追墓中的野生動物骨骼

上邊這些還不能算作「珍禽」,辛追墓中還出土了鶴骨、大雁骨和梅花鹿骨。看來,「瀕危野生動物」紛紛也走上辛追的餐桌。從數量上看,辛追對鹿肉應該情有獨鐘。遣冊「菜單」上說,仙鶴和大雁要分別煎燜和做成肉羹,芹菜是必備佐品。

仙鶴和梅花鹿本是福壽的象征,卻成為了辛追的盤中餐

在一個精美的食鼎盒中發現了一副完整的白天鵝骨架。即使在漢代,白天鵝也十分稀少,而且極難抓捕。遣冊上說,天鵝要煎燜食用。想必它并沒有躲「想吃天鵝肉」的辛追女士貪吃的嘴。

天鵝在西漢也是珍惜物種,而且極難抓捕

ADVERTISEMENT

在辛追的墓中還發現了鴟鸮(貓頭鷹)的骨骼。若是她連貓頭鷹都不放過,把它做為自己的盤中餐,我們實在無法想象,她啃吃貓頭鷹時的表情。

讓人難以置信的是辛追連貓頭鷹都不放過

那麼,辛追家的主廚如何烹飪這些肉品呢?遣冊上記錄的烹飪方法十分豐富:可以燒烤(炙)、清蒸(濡)、煎炸(熬)、煮湯(羹),還可以把生肉切成「刺身」(膾)、熏成臘肉(昔)、風干成肉脯(脯),或在肉中加菜用水涮煮(濯)。

中國最早的「菜譜」,以竹簡的形式出現在辛追墓中

「濯」即把肉、菜同放水中涮煮即食,與現代火鍋食法基本沒有區別,只不過食材換成了豬肉、雞肉和「牛雜」:牛肚、牛脾和牛肺。而熏制的「火腿」來自于豬、牛、羊、狗等八種家畜的前后腿。只有細嫩的肉質才可以做成「刺身」,它們是牛肉、羊肉、鹿肉和魚肉。

ADVERTISEMENT

竹簡「菜譜」中對肉的烹飪方式十分豐富

做肉湯也有很多講究,純肉燒的濃湯叫「太羹」,清燉的叫「白羹」,加芹菜的叫「中羹」,用蒿燒的叫「逢羹」,用苦菜燒的叫「苦羹」,因此就有了牛白羹、鹿肉鮑魚生筍白羹、小菽鹿肋白羹、鮮鱖藕鮑白羹、雞瓠菜白羹、鰿白羹、鯽藕中羹、狗巾羹、雁巾羹、牛逢羹、羊逢羹、豕逢羹、牛苦羹、狗苦羹等等。

燉湯用的雞仍然被放置在陶漆罐里

燒烤應該是辛追最喜愛的烹飪方式,一大堆燒烤用的竹簽已嚴陣以待。

沾著肉粒的竹簽仍然依稀可辨

很多的「魚肉串」、「鵪鶉肉串」、「竹雞肉串」已制作完成,且事先經過文火烤焙。而竹笥中切成小條的牛肉和羊肉正準備隨時接受「烤驗」。

帶著干肉的「雞肉串」

遵循「「萬物皆可烤」

ADVERTISEMENT

的原則,菜譜上有牛炙、牛乘炙、牛肋炙、犬肝炙、犬肋炙、豕炙、雞炙、鹿炙......等等。

辛追一家也非常喜歡「擼烤串」

烤肉燉肉要有料。遣冊上記錄的調味品有脂、魷、醬、錫、豉、醢、鹽、菹、齏共九類十九種,而實際出土的佐料除了鹽、醬、酸梅、橘皮、酒曲、糖、蜂蜜外,還有辛夷、花椒、茱萸和桂皮等香料。把它們放在肉里「亂燉」,我們似乎已經聞到飄香四溢。

辛追燉肉用的調味料也十分講究

豐富的烤肉自然少不了美味蘸料的搭配,辛追使用的是「豆豉姜醬」(一號墓出土),是用豆豉和黃姜調制而成,不但可以去除肉類的腥氣,還可以促排汗,祛潮氣,應對湖南地區潮濕、多雨的天氣。

辛追墓中發現的豆豉

遣冊上記錄的肉醬有魚脂醬、牛肉醬、羊肉醬和麻雀醬,而在墓中發現了麻雀骨骼的實物。

ADVERTISEMENT

「麻雀醬」應該需要大量的麻雀

這是專門用來盛放調味醬的是漆耳杯,它是一種漆器,兩邊各有一個耳狀提手,用于把持,也經常用做飲酒器。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