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個小話癆是一種什麼體驗?
一位媽媽抱怨,寒假在家每天跟孩子相處,孩子的嘴巴就像機關槍一樣,說個不停,輪番「轟炸」家裡的大人:
「爸爸,你猜猜我手裡拿著什麼?」
「媽媽,為什麼這個菜甜甜的?」
「媽媽,你看那裡的氣球,我家裡也有對不對,你給我買的嗎?」
就連上廁所,孩子也在門外不停地問:
「你好了嗎?媽媽!」
「我就在這裡等你哦!」
孩子的童言童語常常弄得她哭笑不得,有時恨不得堵住他的嘴,被叨煩了直接不搭理孩子。
這位媽媽的經歷,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陌生。
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有這樣一段「話癆」期,追著大人說各種話,問千奇百怪的問題。
其實孩子話太多,並不是一件壞事,父母引導得好,反而能鍛煉孩子的各種能力。
01
孩子的「話癆」不是壞事
第一,這是孩子語言發展的必經階段
3到6歲這個階段,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當孩子不斷追問並渴望與人交談,正是他在豐富生活認知,也是思維能力成長的高速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自娛自樂、自言自語,比如他們會模仿各種聲音,並和靜物說話,基本想到什麼就會什麼,通過這種方式,來維持自己注意力。
換句話說, 孩子只是把自己腦海裡的信息,同步表達出來而已。
第二,喜歡說話,也是聰明的表現
喜歡說話,說明孩子有表達欲,恰恰能反映孩子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
尤其是父母願意傾聽並與孩子對話時,不僅能促進親子關係,孩子思維也會得到發展。
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曾經針對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在孩子們聽故事的掃描他們的大腦活動時發現:
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
思維靠語言的呈現出來,會表達的孩子,思維也會得到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第三,小話癆們一般都很快樂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結論:
心理學家發現: 一個人說的話若90%以上是廢話,他就快樂。若廢話不足50%,快樂感則不足。在交流中,沒有太強目的性的語言,更容易讓人親近。幸福是什麼呢?大概就是找到了一個願意聽你說廢話的人。
這句話也可以放在孩子身上,當孩子不停對你傾訴時,恰恰是他感到安全和幸福的時候,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哪一個快樂的孩子不是話多的呢?
身邊一位媽媽,女兒也是話很多,小時候嘴巴很甜,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叫得勤,去小賣部買東西,連店主都很喜歡她,拿一塊錢能買回兩塊錢的棒棒糖。
媽媽說:「以前嫌棄女兒不夠文靜,現在看她每天嘰嘰喳喳,整天樂呵呵的,這份快樂也不知不覺也感染了我。」
快樂的人,總是更願意表達的。
02
話癆的孩子需要你的關注
話多的孩子,雖然有時候讓人招架不住,但是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態度。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的話幼稚,有興趣就回答幾句,沒興趣就敷衍兩句,心情不好甚至會訓斥孩子。
有這樣一幕:一位爸爸帶著女兒坐車旅行,女兒興奮地問這問那,一旁的爸爸就盯著手機,彷彿沒聽見女兒的話。
過了一會,孩子發現自己一直在自說自話,爸爸並沒有關注自己時,眼裡的光都黯淡了下去。
面對這樣冷淡回應,孩子的表達欲就被打擊光了。
每一個話癆小孩,都渴望得到你的關注,每一句表達,都在邀請你走進他那天馬行空的世界。
為人父母,要珍惜孩子這種毫無保留的傾訴時刻,為將來的親子溝通打下基礎。
如果我們現在就開始忽視孩子,孩子只會越來越不喜歡跟父母說話。
即使你當下狀態不佳,不想回應孩子,也可以抱抱孩子, 讓孩子安靜的等一會兒,或者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這種回應比粗暴地讓孩子閉嘴好得多。
孩子的表達需要練習,最好的對象就是父母。
正如心理學家達娜·薩斯金德曾經在《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彙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中寫道:
人人生來都具備一定的語言天賦,以後能否理解復雜的語言結構取決于個人所處的語言環境。如果一個小朋友日常接收到的,都是得體且富有深意的語言表達,那麼以後他肯定能熟練運用聽過的表達。
所以,父母對待孩子說話的態度很重要,你的認真對待,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鼓勵,能提高他的溝通能力。
03
注意這三點,不怕孩子話太多
當然,愛說話的孩子不代表著孩子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