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一首烏衣巷,寫盡千古涼,一座城1800年的歷史在此沉浮
2023/06/01

01 | 驀然回首

寶歷二年,公元826年,春。

55歲的劉禹錫結束了23年的貶謫生涯,奉調東都。

途經金陵朱雀橋時,懷古幽思,一念感慨,

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詩的背后,是劉禹錫風雨飄搖的大半生,

回望過去,好多事都成了歷史煙云。

自己最好的朋友柳宗元已經過世整整7年。

他們一同參加科考,一同參與「永貞革新」,一同被貶,

一起還朝后,因劉禹錫作「玄都觀詩」諷刺新貴,又一起被貶。

柳宗元臨終托孤,將自己的孩子交給他照顧,劉禹錫視為己出。

可是,一轉眼這些事、那些人都已隨風而去,

只留下回憶里的一片蒼涼。

02 | 舊時舊地

十里秦淮河,銷金醉夢,是無數熱血男兒的天堂。

但是在歷史上,這座「石頭城」也經歷了無數的風雨巨變。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定國號「魏」,隨后劉備于蜀登基,志在匡復「漢室」。

八年后,孫權稱霸東吳,遷都南京,改秣陵為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都南京的皇帝。

50年后,晉軍攻陷建業,孫皓投降,東吳正式滅亡,改建業為建鄴。

晉武帝崩后,八王爭權,互相殘害,最終司馬熾勝,命瑯邪王「司馬睿」監管江南。

又一個十年過去了,司馬鄴被俘,西晉滅亡。

隨后司馬睿被擁戴為帝,定都建康,到這南京已經經歷了三朝巨變。

而司馬睿能夠稱帝,王導和謝安功勞居首,他們在「烏衣營」謀劃天下,指點江山。

故劉禹錫寫:舊時王謝堂前燕。

此后,王、謝兩家的后人便長久居在此地,改「烏衣營」為「烏衣巷」,他們族內的子弟則被稱為「烏衣郎」。

這里原本為東吳舊地,禁衛軍曾在此扎營,將士無一不著烏衣,故因此而留名。

王、謝兩家子弟為彰顯身份,亦喜穿烏衣。

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王洵,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謝惠連、謝朓,皆是「烏衣郎」。

「三王」、「三謝」在中國文化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后到了唐朝,烏衣巷卻已經淪為了廢墟。

所以劉禹錫重游故地,心中無限慨嘆,亦覺蒼涼。

03 | 懷古柔情

實際上,劉禹錫是一個極樂觀的人。

游烏衣巷后過揚州時,他與白居易偶遇,亦是兩人的首次見面,白居易請他喝酒,并賦詩為他這些年的經歷抱不平。

劉禹錫淡然一笑,揮筆寫下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他這一生,從未消停過,也從未消極過。

否則再回長安城,他就不會重游玄都觀,寫下了: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然而在烏衣巷,劉禹錫卻筆觸沉郁,回望前朝舊事,念及自己的半生,揮淚寫下千古情。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朱雀橋橫跨秦淮河,是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舊時橋上飾有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

而現在,放眼望去野草叢生,荒蕪一片,斷壁殘垣在夕陽下備顯凄涼。

實際上,劉禹錫這首詩,也在昭示著大唐的沒落。

中唐后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經歷了「甘露之變」后,又有「牛李黨爭」,昔日盛景早已不在。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曾經長駐在王、謝兩家的春燕,如今已無家可歸,只能飛入百姓的農戶再尋棲息之地。

在這兩句詩中,劉禹錫亦有對自己遭遇的感慨,「二王八司馬」事件前,劉禹錫和柳宗元躊躇滿志,想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奈何朝局突變,那一批人死得死、貶得貶,新貴們得以掌權,他自己又何嘗不是那漂泊無依的春歸燕呢!

所以,讀詩一定要讀史,如果不了解南京城在歷史上的巨變,和劉禹錫的宦海沉浮,是不太能理解詩中那份深沉的情感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