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濘能識馬,遇事才知人」,泥濘的路段,才能識別一頭馬的腳力,遇到事情的關鍵時刻才能真正的認識一個人,這是識人的至理。以下分享三個故事,教你如何在關鍵時刻識人。
故事一
謝安,字東石,東晉名士。謝安最開始的時候隱居不仕,出山之后,卻能力挽狂瀾,每每到關鍵時刻,總能處事不驚。淝水之戰獲勝的捷報傳來時,他依然舉棋若定,顯得成竹在胸。
桓溫是當時的權臣,手握重兵,權傾朝野,他進都城時,皇帝派王謝兩家的代表王坦之和謝安去城外迎接,當時,有謠言說桓溫想要殺掉王坦之和謝安這兩個人。所以,桓溫到了后,王坦之嚇得是渾身是汗,衣服都被浸濕了,上朝的笏板也拿反了。可謝安卻始終保持淡定,從容應對,與桓溫談得很投機。
識人術:王坦之本也是享有盛名的人,可遇事卻顯得很不堪,而謝安在隱居不仕時,名氣雖然也不算小,但直到遇事時力挽狂瀾、處變不驚,才真正讓人知道他的厲害。識人也是如此,不光要看他平時的表現,關鍵還要看他遇事時的表現。
謝安像
故事二
明朝時期,王翱擔任吏部尚書,手上掌握著選拔官員的大權。王翱為官廉潔,能堅持原則,從不徇私枉法。王翱的女婿賈杰在京城附近任職,王翱的夫人因為思念女兒,常常派人接女兒回家,賈杰忍不住對妻子抱怨:如果岳丈大人能把我調回京城,還用得著這麼麻煩嗎?王翱夫人從女兒口中聽說了這件事,于是就向王翱求情,希望他能把女婿調回京,可王翱一聽就發火了,以至于在摔東西時還不小心傷到了夫人的臉部。他的女婿自然沒能如愿調回京師。
識人術:一個人在平常的一些小事情上,做得很好,能堅持原則,并不代表這個人就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關鍵還是看他遇到重大的是非問題,能否依然堅持原則和底線。
晏子像
故事三
春秋時期,齊國的名臣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早就知道他的大名,但沒見過他的人,所以在城墻上看到他后,就帶著嘲笑的口氣說:「原來晏子這麼矮呀。」晏子聽了并不生氣,笑道:「是啊,晏子本就是一個矮子呀。」
得晏子離得近了一些,看清楚他的長相后,楚國人又開始嘲笑他,說道:「原來晏子長得這麼丑呀。」晏子還是沒有生氣,笑道:「是啊,晏子長得很丑。」
這時,終于有人看不過去,站出來反駁說:「晏子是齊國的賢臣呀,他多次挽救了齊國,我們不應該這麼嘲笑他。」晏子聽見了,也沒有多麼的興奮,笑道:「是啊,晏子是齊國的賢臣呀。」
識人術:像晏子一樣,能夠正視自己的缺點,又不避諱自己的優點,可以說是對自己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識人也是如此,不能只看一個人的優點,也不能只看一個人的缺點,要全面地看,尤其是看他遇事的關鍵時刻,優點和缺點哪一個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