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結束,孩子們陸續回到教室。
沒想到剛一開學,就有家長向我吐槽:
「我整個寒假什麼都沒干,專門在家陪孩子學習。結果孩子嫌我盯著他了,天天和我吵架。明明是為他好,他倒好,一點都不領情。」
這個家長繼續大吐苦水:
「這剛一開學,本來想著一個假期有我盯著,他的學習習慣啥都會變得很好。結果最近幾天我比較忙,沒時間盯他了。他倒好,回家天天偷著玩手機。培養了一假期的習慣,全部還給我了。」
看她情緒比較激動,旁邊一位媽媽開玩笑說:
「孩子一個假期都沒放鬆了,又是剛開學,你也別逼他太緊了。現在不是都說要佛系育兒嘛,孩子身心健康就好。他們身心狀態好了,學習起來也有勁兒。」
沒想到這個家長情緒越來越激動:
「你家孩子有條件佛系,我家孩子還要參加大學聯考。」
其實,無論雞娃還是佛系養娃,父母的初心都是好的。
但教育這件事,並非只是給孩子套一個機械外殼,他就會按照設定的樣子去生長。
教育,是一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合作。
真正的雞娃育兒,不是窒息式逼迫;真正的佛系育兒,也不是完全撒手不管。
一個假期,拉開了孩子之間的差距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女孩的分享。
她說自己的成績屬于班級中上水平。結果假期的時候,媽媽看到大姨的兒子學習成績特別好,就想讓自己也向他看齊。
為此她媽媽還專門從網上找了很多學霸的假期學習計劃表,列印出來讓她照著做,想著利用假期讓她彎道超車。
一開始,她也堅持了一段時間。
可媽媽看到她的學習提升並不大,就覺得肯定是手機和課外書讓她分心了。于是以這為藉口,強制收走了她的手機和所有課外書,就連原本計劃好的短途旅行也取消了。
她嘗試和媽媽解釋,奈何她越解釋,媽媽越覺得她是在找藉口。
她覺得媽媽既不尊重,也不信任她。這種情緒狀態甚至讓她對學習產生了逆反心理。
經常聽人說,假期是彎道超車的最好時機。很多父母也會抓住這個時間拚命去雞娃。
可是,孩子之間成績的差距,表面看是分數,但背後的因素並不局限于分數,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家庭氛圍,無一不影響著學習成績。
拉開差距的,從來不是你是否足夠雞娃,而是你是否能用不驕不躁的心態,為孩子做長遠的規劃。
樊登曾說: 「父母的過度擔心,反而會害了孩子。」
學習,從來不是一時興起的沖刺,而是一場需要做好規劃的長跑。
董宇輝曾在一期直播中講過,有家長在大學聯考只剩100天的時候,向他求助說孩子不愛學習,學習習慣不好,問他該怎麼辦?
他說學習是一個長期的事,比起臨時抱佛腳,不如早早就去培養孩子自然學習的習慣。
一時的拚命雞娃,並不會讓孩子長久優秀,所有的優秀,背後都是厚積薄發。
開學後優秀的孩子,假期都有一個會「陪」的父母
網上看到一個視訊。
一位爸爸因為女兒吐槽高中物理太難,為了幫助女兒學好物理,于是決定利用假期重新撿起已經23年沒有翻過的物理課本。
還有一位媽媽,為了輔導孩子小學階段的學習,自學考取了小學教師資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