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8歲的小男孩迪迪,喜歡閱讀課外書,每天六點半左右自然醒,洗漱後便開始大聲朗讀十多分鐘。
這個習慣,迪迪已經堅持了400多天。
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作為父母,我們忍不住就開始羨慕: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可以這麼自覺省心?自家孩子能主動寫作業已經是感天動地!」
不自覺的孩子最讓父母頭疼,在生活和學習上,他們的主動性和其他孩子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自覺的孩子,往往知道自己在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不需要父母過多的提醒。起床吃飯不用跟在後面催,玩手機、玩電腦不用想方設法地禁止,作業也不用天天盯......
而不自覺的孩子,需要父母每天不停的催促和嘮叨,大人怒氣沖沖,孩子變得不耐煩,家裡雞犬不寧。
孩子之間出現這些差距,其實就是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差距。
1
孩子的自覺
前期離不開父母的監督
迪迪不是天生就自覺的孩子。
每天晨起朗讀,是很難堅持的一件事。迪迪和其他小朋友一樣,也喜歡看電視,一開始,每天晨讀讓他也有了畏難情緒。
幸運的是,媽媽每天提醒、督促他,自己甚至也拿起書看,給他做榜樣。
漸漸地,迪迪發現了閱讀的樂趣,不僅可以跟著故事裡的主人公體驗喜怒哀樂,而且每天讀一讀、喊一喊,特別有精氣神,家裡的電視機就這樣「閒置」一邊。
他甚至還會拿著書本追著媽媽說:「這本書特別好看,媽媽你也看看呀。」
晨讀變成了迪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以說,在養成主動晨讀的習慣之初,媽媽的監督,幫助他成功地堅持了下來。
這就是培養孩子自覺性的第一步:父母適時管教和監督。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認知誤區:自覺都是靠孩子自己,如果孩子不自覺,是他自己不爭氣。
其實惰性才是人的本性,電視、手機、玩遊戲、零食、偷懶......大人都很難抵擋住的誘惑,更何況孩子。
如果你看到別人家孩子非常自覺,不用父母操心,那說明在早期,父母的教育幫孩子養成了習慣,端正了態度,後面的路才看起來好走很多。
兒童的自律不是天生的,生命早期的兒童,內心裡不可能存有一個自我評價系統。
所有那些溫暖的自信、自我價值感、良性的自我評價、對行為結果的評估和抉擇……這些內在的東西,都必須靠一個外在的評價系統植入到孩子的意識中去。
作為父母,在培養孩子良好習慣之初,就要把這些意識通過規則、監督傳遞給孩子。
某次開會,遇見一位媽媽,竟然隨身帶著家裡電視機的遙控器。一問之下才知道,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現在在家趕作業,她怕孩子忍不住看電視,乾脆把遙控器帶出來!
聽起來很誇張,但確實是父母的一片苦心。
在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尚未定型之前,需要大人用規則、監督,幫助孩子學會克服自己懶惰和散漫。
2
孩子的自覺
後期靠的是孩子的內驅力
培養一個自覺的孩子,早期父母的監督很重要。
然而,這種監督的作用也是有時效的。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級,大人監督的作用逐漸變小,孩子就像脫了韁的野馬瘋玩,成績一落千丈。
所以家長在早期督促孩子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去激發和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什麼是內驅力?
它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簡單理解就是 孩子發自內心地去做一些事情,並會因此獲得滿足。
與內驅力相反的是外驅力,孩子做某件事常常帶著功利的目的,或者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做。
比如你想給孩子報毛筆課,孩子心裡不樂意去,但為了避免你的批評,還是選擇去上課,這就是一種外驅力。
但是如果是他最喜歡的輪滑課,不用你催,他跑得比兔子還快,這就是內驅力的表現。
當孩子擁有內驅力的時候,學習就成了自己的興趣,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和滿足激發他們主動去學。
前文說到的迪迪,當他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後期不用媽媽耳提面命,他就能主動地去讀書。
這是孩子最好的學習狀態,學習不是因為父母逼著學,而是自己想學,不需要誘惑、哄騙或者獎勵,就能主動並持續性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