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網上有一段視訊被許多家長瘋狂轉發。視訊中講述的是一個就讀三年級的男孩,整日沉迷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拔。
一天,男孩的老師與他進行溝通,希望他能把心思放回學習上。不承想,男孩居然向老師提出要休學玩游戲的請求。他的父母見勸阻無望,便心生一計,決定試試「以毒攻毒」:「既然要專心打游戲,那我們肯定要打出成果吧。為此,爸爸媽媽幫你制定了玩游戲的計劃。」
孩子一聽父母同意他休學玩游戲,還希望他能打出成果,高興極了。接著,父母跟他說他們制定的計劃,就是在他「休學」期間,每天打游戲的時間要達到16小時,并且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對當天游戲的戰績進行復盤。同時,他們還要求孩子三餐要按時吃,如果錯過吃飯時間就只能餓肚子。而這些條件,孩子統統答應了。
緊接著,這對父母為了給孩子進行降維打擊,還背著兒子,偷偷請了游戲高手來與孩子對決。
據媽媽講述,這個計劃才執行3天,孩子便崩潰了4次。
看到這里,不少網友都紛紛表示,媽媽這種讓孩子短時間內打到吐的做法,實在太高明了。但也有網友對此表示懷疑。這種做法真的有效嗎?
其實,這種通過短時間內讓人對某一行為產生不愉快、或厭惡的感受,進而讓其減少或者戒除某種行為的做法,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厭惡療法。
那麼,這種厭惡療法真的可以戒除孩子的網癮嗎?
這種厭惡療法的理論依據,來自于心理學家巴普洛夫的兩組條件反射實驗。
在第一組實驗中,他直接把食物放到狗的嘴里,此時,他發現只要狗的嘴里有食物,它就會分泌出唾液。他將狗的這種本能反應,稱為無條件反射。
接著,他又進行了第二組實驗。與上組實驗不同的是,他在給狗提供食物時,會同時搖響鈴鐺。連續進行多次后,他發現即使不給狗提供肉了,狗在聽到鈴鐺響時,嘴里也會分泌出唾液來。巴普洛夫將這一現象稱為條件反射。
也就是說,當兩種原本不相關的行為,被多次關聯到一起時,即便后面只出現一種行為,之前同步出現的另一種行為產生的感受,也會被同步喚起。我們常說的「望梅止渴」,也是這一道理。
厭惡療法正是運用這一理論,將患者的某種不良行為,與某一不好的感受建立關聯,進而使其減少或戒除不良行為的一種治療方法。
開頭中案例中的父母,正是利用了這一方法,故意制造場景,讓孩子將打網絡游戲與不愉快、厭惡的感受建立了聯系,進而幫助孩子戒除網癮。
這種方法,在短期內確實有效。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著不少的副作用。
厭惡療法會有什麼副作用?
前面我們講了,厭惡療法會讓孩子對游戲產生不愉快的感受,這種不愉快肯定會造成孩子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適。生理上的不適有頭痛、噁心、記憶力減退等;心理上的不適有喪失自信、情緒抑郁、仇親等。
比如,開頭說到的那位媽媽,讓孩子一天打16小時的游戲,對孩子的眼睛及身體健康肯定會有傷害。另外,請游戲高手與孩子對決來打擊孩子,雖然會讓孩子對游戲失去信心。但當這種打擊超過孩子承受能力時,孩子可能會將這種不自信遷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成長為一個不自信的人。
多年前,紅極一時的雷電法王楊永信,就曾利用電擊來戒除孩子網癮。其實,這也是厭惡療法。
然而,人們發現,孩子在楊永信那治療后,雖然不再玩游戲了,但許多孩子卻因此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2016年,就曾有一名黑龍江的女孩,因網癮被父母送到了楊永信那里治療。4個月后,經楊永信機構內部評估,女孩已成功脫離網癮。然而,女孩回家后就將其母親勒死了。
厭惡療法一旦使用不當,就會給造成孩子嚴重的心理傷害。
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孩子戒除網癮呢?
首先,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互動。
不少家長一回到家就玩手機或忙自己的事情,這不僅給孩子樹立了壞榜樣,還會錯失與孩子互動的機會。當孩子無聊時,就很容易被網絡游戲吸引。
當父母愿意放下手機,多陪伴孩子玩耍,多與孩子互動,那麼,孩子就不會無聊,也就不會去玩網絡游戲了。
此外,父母與孩子多互動,還能促進親子關系的良好發展。親子關系好了,孩子也更會服從父母的管教。
其次,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找到感興趣的事,用健康的習慣代替網絡游戲。
這個需要家長平時用心觀察,找到孩子健康的行為習慣或興趣。比如跑步、游泳、畫畫、音樂等,當孩子把興趣轉移到這些健康的行為上時,就自然而然地會遠離網絡游戲了。
如何讓孩子喜歡上這些健康的行為呢?這點我們可以向游戲設計者學習。
我們都知道,游戲是設計人員按照人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的。別說孩子玩了容易沉迷,許多大人也會沉迷于此。它之所以吸引人,是在于游戲具有很好的激勵機制。
那麼,我們也可以將為這些行為制定一些類似于游戲的獎勵規則。比如:可以和孩子約定,跑步多長時間或多少行程可以獲得10個積分。當孩子積滿100積分時,可以幫孩子實現一個愿望。以此來激勵孩子養成健康的習慣。
同時,家長還需要知道的是,幫孩子戒除網癮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除了需要一定的方法外,還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及時間的投入。相信做到這些,父母一定能夠幫助孩子戒除網癮。